小五班STEAM游戏案例——磁力片的N种玩法
发布日期:2024-01-16 12:10:00 来源: 点击次数:0
活动缘起
近期的数学活动中,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孩子们对于图形兴趣浓厚,他们会关注生活中的图形,对益智区的图形拼搭玩具兴趣也十分高涨,而磁力片是孩子们近期最受欢迎的玩具。在玩磁力片的过程中,阳阳小朋友无意间发现,磁力片能吸附在桌子上的铁盒上,他兴奋地和旁边的小朋友分享着自己的发现。磁力片还能吸什么?磁力片里面有什么?磁力片还能怎么玩?小朋友们关于磁力片有着很多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磁力片的世界,和孩子们一起探索磁力片的N种玩法吧!
活动目标
科学(S):
1.探索并感知磁力片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基本特征。
2.了解磁力片里有磁铁,通过猜想、操作、讨论,知道磁铁能吸住含铁的物体。
3.初步感知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
技术(T):
1.在反复操作尝试磁力片搭建的过程中,培养耐性,培养动手能力,促进手指关节灵活性。
2.开发拓展思维能力(从平面到3D立体的转变),感受磁力片神奇的瞬间变换,激发想象力。
工程(E):
1.探索磁力片的提拉特性,并尝试用提拉功能搭建立体造型。
2.在拼搭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能探索出玩磁力片的新玩法。
艺术(A):
1.尝试利用磁力片中磁铁同性相吸的特性,进一步感受磁力,操控磁力进行美术创作。
2.体验创作的快乐,提升自信心和成就感。
数学(M):
1.在对形状认识的基础上,感知图形之间的组合关系。
2.尝试用磁力片创造有规律的排序,提升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活动设计
活动过程
(一)磁力片玩法初探
驱动型问题:磁力片可以拼搭成什么?
活动概述:
“智慧的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小的磁力片看似简单,却包含着无数的智慧在里面,从平面到立体随意变化、自由组合,激发幼儿的创新智慧,使其享受构建的快乐。开学初刚接触到磁力片的时候,孩子们都是拼很简单的、小型的作品,但是随着不断地实践探索,孩子们的作品从单一的一个“小房子”到越来越高的“大城堡”;从自己一个人拿着一种磁力片在那玩,到几个小朋友分工合作拼搭作品。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不断进步与突破。
教师思考:
磁力片能够多领域促进幼儿发展。如:在健康领域中,通过玩磁力片能够促进孩子的精细运动技能(如手腕和腕关节),还能促进手眼协调能力;在科学领域中,孩子能够不断的去探索,从而激发创造力:它没有任何限定,孩子可以随心所欲的设计、建设、实验、寻找平衡、拆开重建,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力很自然的就得到了锻炼;在艺术领域中,能够锻炼到孩子对色彩的感知和欣赏水平的提升;在社会和语言领域中,有助于幼儿交往合作与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我们要追随孩子的兴趣,和孩子一起创造出磁力片更多的玩法,让小小的磁力片也能发挥大大的教育价值!
(二)磁力片里有什么
1.驱动型问题一:磁力片里有什么?为什么可以吸在一起,磁力片还可以吸什么?
活动概述:
老师:“为什么磁力片会互相吸住呢?”
卿云缦:“因为里面有磁铁,它有磁力。”
余林谦:“每个磁力片宝宝,像一家人一样紧紧的靠在一起。”
区域活动时间,卿云缦和余林谦一人拿着一块磁力片,卿云缦将两块磁力片先放在一起:“你看!吸住了!”一会又拉开。“真好玩!”余林谦则拿着磁力片开始走到活动室的各角落,边走边说:“我想看看,磁力能吸住哪些东西?”他们的活动引起了更多小朋友的兴趣,纷纷参与进来,他们开始在活动室里找,“毛巾架可以吗?”"玩具不行,我试过了!"“门锁可以吗?”“哇,磁力片还可以吸在我们的小床上,因为床上有钉子。”孩子们带着磁力片去探索教室各角落,甚至走到户外,来到操场,进行了更多的探索。通过实践,大家发现了更多可以被磁力片牢牢吸住的物品:磁性黑板、回形针、衣架、玩具收纳架……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了磁力片的小秘密,原来磁力片里的“小棍子”是磁铁做的,而这些吸住的物品因为都含有“铁”元素,所以它们就可以被磁力片牢牢的吸住!
2.驱动型问题二:隔着其他的物体,磁力片还能吸在一起吗?
活动概述:
磁力隔着玩具盖会消失吗?快让我试一试。孩子们用磁力片拼成小房子,用磁力片隔着玩具盖来回操控着小房子,感受着磁力的神奇魔力。
教师思考:
探索是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老师可以发挥引导作用,以唤起孩子们已存在的经验,并鼓励他们尝试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对“磁力相互吸在一起”概念是很清晰,但在原理性上还不是很明白,老师多引导多鼓励他们探索发现。探索后老师说明活动中的科学原理,使他们透过真实的例子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以便他们再将活动继续深入下去。孩子们通过操作体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测,进一步发现了磁力片的小秘密。
(三)磁力片的形状
1.驱动型问题一:磁力片有哪些形状?这些形状可以组合吗?
活动概述:
经过查找相关资料,我们发现磁力片形状多样,并且每一个形状基础块都有特有的名称。我们利用晨谈、随机活动、下午集体活动等时间,组织孩子们围绕磁力片进行观察、讨论,对于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这类常见的图形,孩子们很快能说出名称。而对于磁力片中一些特殊的形状,如菱形、六边形、扇形等就无法准确的命名,因此我们采取实物对比的方式,引导孩子们了解这些形状的特征,鼓励孩子们说说这些形状像什么,然后再引导他们了解形状的名称。当孩子们了解了磁力片的基础块后,我们利用在班级环境中将它们一一呈现,便于孩子们在自由活动时,可以更多地观察和发现,也便于他们相互间可以有更多的交流。我们还通过“给娃娃设计服装”游戏,引导幼儿感受不同形状的组合变化,以及对称带给我们的视觉美感。
教师思考:
孩子们通过观察各种磁力片认识了基本的图形,如半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在此环节中孩子们积攒经验为进一步探究磁力片奠定了基础。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形状之间的组合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后才能理解,而且他们的模仿能力也较强,因此我们在班级环境中提供了他们可以理解和掌握的2D组合形态。孩子们开始时是通过观看范例图进行模仿拼搭,随着活动的推进,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设计和想法,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创作出平面造型的创意组合。
2.驱动型问题二:磁力片可以按形状的规律排序吗?
活动概述:
(1)初次探索ABABAB的规律
在区域活动环节,孩子们将磁力片随机吸在小床上,感受着多种图形的排列,乐此不疲,在此过程中,余林谦小朋友用○□○□○□的排列方式,在小床上进行了一排有规律的摆放。如何抓住这样的契机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力,引导其他小朋友也发现排列模式之间的规律,并且能够在平时的拼搭游戏当中去运用呢?我们积极鼓励孩子们在游戏环节去观察和尝试。我鼓励他们把这个排列方式读出来:“圆形、正方形、圆形、正方形、圆形、正方形...”,很快卿云缦最先发现了规律:“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都是这样排列的。”说完便接着在下面又摆了一排,很快其他小朋友也加入进来了,一会儿功夫,一面有着ABABAB规律的墙面就拼好了。
(2)再次探索ABBABBABB的规律
看孩子们对按规律排序这么感兴趣,我紧接着又按○□□○□□○□□的规律摆了一排磁力片,让孩子们寻找规律,这次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杨添予小朋友最先发现:“老师,一个圆形,两个正方形,都是这样的。”说完,孩子们又投入了了新一轮的规律大挑战中。
卿云缦:“这里不对,应该再放一个正方形。”
邢若溪:“放在这里就对了。”
薛梦瑶:“圆形没有了,怎么办呀?”
余林谦:“我有办法,把两个半圆拼在一起就是一个圆形啦。”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递圆形、有的递正方形、有的摆图形,分工明确,井然有序,很快ABBABBABB规律的墙面也拼好了。孩子们激动不已,纷纷说:“好漂亮呀!”看来,孩子们小小的心灵里已经感受到了数学的规律美。
教师思考:
《纲要》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有规律地排列磁力片的顺序是学习AB模式排列的第一步,孩子们并非在一开始就具有这方面的思维和能力。在操作的过程中,我鼓励孩子边说边操作,帮助他们了解AB模式排列的规律,如一边排列一边说:“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引导和强化孩子要按照前面的排列规律完成后面的操作,当孩子熟练之后再进一步尝试自由设计AB模式或ABB模式排列的磁力片,从而激发孩子们更多的探究欲望和活动的兴趣。
(四)磁力片闯关大挑战
驱动型问题:磁力片怎么来搭建闯关路线?
活动概述:
冬季体能的锻炼中,我们班的孩子们渐渐喜欢上了运动,他们不断尝试着用呼啦圈、积木、小椅子等自己设计运动路线,这一次,他们把喜欢的磁力片也加入到了路线设计中。
薛梦瑶:“老师,你看,我用三角形拼了我们的起点,可以从这里出发,漂亮吧!”
魏仔陆:“我用积木搭建了一个城堡,走到这里,要围着城堡转一圈,小心不能踢倒了。”
王永乐:“我用磁力片拼成了一个小跨栏,要跨过去哦!”
他们合作拼搭,一起商量设计游戏规则,不断变化难度,不断打破思维,收获着自己设计的满足,和挑战成功的喜悦。
教师思考:
在搭建闯关路线的过程中,孩子们一次次交流分享着自己的想法,商量路线的组合,第一次进行闯关体验时,孩子们小心翼翼,脸上藏不住的喜悦。一圈下来,魏仔陆发现呼啦圈离跨栏有点近,便进行了调整,第二次尝试第三次尝试中他们还尝试着用不同的运动方式挑战相同的路线。在此过程中老师没有过多的干预,孩子们却迸发出了很多创意的想法。关于搭建闯关路线,孩子们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题,我们要充分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鼓励孩子们去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
(五)神奇的磁力提拉
驱动型问题:磁力片怎么从平面图形提拉成立体图形?
活动概述:
磁力片互相之间可以牢牢的吸在一起,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更快地拼搭出作品。小朋友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终于发现了磁力片提拉的小秘密。
魏仔陆:“我们要先选择一个磁力片放在中间。”
邢若溪:“磁力片先拼在一起,然后一提就会立起来了。”
魏仔陆:“哎呀,我的一提怎么就倒了。”
邢若溪:“没关系,再试一次,你要小心一点提哦。”
邢若溪利用磁力片的相互吸引特征提出了一个立体作品,特别轻松。魏仔陆刚开始一直没有成功,一提就倒了或者就吸在了一起。为什么别的小朋友能提拉成功呢?提拉的那个图形旁边的图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呀?原来:中心图形磁力片每个边都要有磁力片,围着的磁力片需要一样的形状。还有提拉的时候要慢一点小心一点,这样容易成功。孩子们在一次次尝试中总结着经验,发现着磁力片提拉的秘密。
接下来,我们要挑战提拉四个立体图形了,魏仔陆小朋友这次小心翼翼尝试着,一次就挑战成功啦!可是邢若溪小朋友提拉的图形下面怎么多出来一个磁力片?魏仔陆最先发现了问题:“上面、下面、左面、右面的磁力片数量要一样,你的不一样。”“我们一起数一数,1、2、3、4。”
四层挑战成功!我们要挑战提拉更多片数的磁力片了,一张桌子都摆不下了,我们一起再拼一张桌子吧,这样就足够宽敞了。随后,魏仔陆和邢若溪又开始合作挑战5层、6层、7层、8层,一直成功挑战到9层,通过前几次经验的积累,孩子们每次提拉前都会数一数中心磁力片上面、下面、左面、右面的磁力片数量是否一致,提拉时格外小心。区域活动时间都到了,还依依不舍,引来了更多小朋友的围观和喝彩。
教师思考:
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提拉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慢慢的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孩子们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加深了对基本图形的认识,孩子们通过一开始的模仿,慢慢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和创作出了更多提拉的创意组合。在动手的过程中逐渐理解数学,几何的变换概念,构建平面转换立体的空间逻辑思维。我们还发现在手口一致点数的时候,小班孩子对于5以内的数量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对于5以外的数量就有一定的困难,容易出现漏数、数错的情况。但提拉是否成功刚好就会检验孩子们点数是否正确,因此孩子们在提拉前会反复点数检验磁力片的数量,这对于孩子们点数能力也有很好的提升。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还需要结合孩子们探究的兴趣点,围绕磁力片提拉造型开展多种活动,引导孩子们利用提拉的技巧,创新更多的玩法。
(六)海洋磁力垃圾车
驱动型问题:怎么用磁力片从海洋里“清理”出回形针?
活动概述:
今天的活动中,我们为孩子投放了“海洋瓶”。
周绎辰:“老师,海洋瓶里有回形针。”
老师:“是呀,老师的回形针不小心掉进海洋瓶里了,谁能帮我取出来呀?”
彭光尧:“我们上次用磁力片可以把回形针吸起来,我们还可以用磁力片试试。”
把回形针从“海底”吸到“海面”上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足够的专注力和耐心,而且要不怕失败,不断尝试,瞧!我成功啦!
教师思考:
随着孩子们对磁力片探究的不断深入,在了解磁力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海洋磁力垃圾车”操作活动,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磁力的穿透性,帮助幼儿形成主动探索的意识,孩子们在实际的主动操作中,也感受着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培养了其探究精神。
(七)磁力小推车
驱动型问题:磁铁的每个方向都可以吸在一起吗?
活动概述:
杨宸毅:“老师,磁铁可以吸在一起,但有的不能吸在一起。”
老师:“观察一下,什么颜色可以吸在一起,什么颜色不能吸在一起呢?”
罗妍溪:“红色和蓝色可以吸在一起,一样的颜色不能吸在一起。”
小朋友通过尝试,感受着磁力相斥、相吸推动小车前进和后退,在游戏中初步感知着磁铁的两个磁极的原理。
老师小结:“磁铁有两个磁极,一个南极,一个北极,当我们用磁铁的南极靠近车上磁铁的南极时,会感觉到有一股力量往外推,所以小车会离我越来越远,当我用磁铁的南极靠近车上的北极时,会感觉到一股吸力,所以小车会离我越来越近,这就是磁铁的同级相斥,异级相吸的特性。
教师思考:
活动前期,我并没有着急于让幼儿进行根本性探索,而是引导孩子们去猜测一下磁铁的两端相互接触,会有什么变化?接着幼儿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本次实验探究,我们还通过制作小推车,尝试不同的推动方式,提高了幼儿的设计制作能力。幼儿也进一步感知了磁铁的特性,知道了两个磁铁之间不仅可以相互吸引,也可以相互排斥,初步感受了磁力的两极,知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八)磁力片收纳
驱动型问题:磁力片怎么样才能分类收纳整齐?
活动概述:
随着小朋友们每天探索磁力片的玩法,可是随之而来的新问题也出现了,这么多不同颜色、形状的磁力片在一起,每次孩子们想要找到自己心仪形状的磁力片,总要花费很长很长的时间。这多的磁力片,怎样才能又快又准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形状呢?
杨添予:“我们可以把正方形的磁力片放在一起。”
余林谦:“我们可以按形状来放磁力片。”
说干就干!孩子们有的找三角形、有的找圆形、有的找长方形、有的找半圆形…一会儿就把磁力片分类摆放整齐了,小朋友合作将磁力片放进盒子里,真整齐,下次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教师思考:
孩子们在日常收放游戏材料时,已具备了按标记收放的经验,当一堆磁力片散落在孩子面前时,已有小朋友能迁移平时的经验,想到用分类的方法收拾玩具。虽然有的小朋友想到了不同的分类方法,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还是发现按形状分类使用起来最方便。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尝试着分工合作,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与智慧!
(九)磁力大调查
驱动型问题:磁铁有哪些形状?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活动概述:
晨间入园时,杨晨扬小朋友兴奋地告诉老师:“家里的门上也有磁铁,可以吸在墙上的门吸上。”罗妍熙接着说到:“我们家的钓鱼玩具上也有磁铁,冰箱贴上也有磁铁。”孩子们已经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了生活中,那磁铁都有哪些形状?磁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呢?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和爸爸妈妈继续对磁铁进行了大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磁铁一般有U形、条形、环形。生活中门吸、冰箱、洗衣机、冰箱贴、玩具、手包扣、指南针、核磁共振机、磁悬浮列车等等都运用了磁铁,磁铁的运用可真广泛呀!
教师思考:
为了帮助孩子寻找生活中磁力的运用,我们充分发挥家长的力量,《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为此我们的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进行了一番磁铁大调查活动。经过努力,孩子们了解到了磁铁的形状、磁铁可以吸住的物品、磁铁在生活中的多种运用,拓宽了孩子们关于磁铁的知识面。
(十)成果:磁力小火车
驱动型问题:怎么让电池小火车跑起来?
活动概述:
实验前,我们准备了磁铁、铜线圈、电池,然后将磁铁吸在电磁两端,就组成一个小火车了,将小火车放在铜线圈里,小火车就可以跑起来了。小朋友用磁力片给火车搭建了漂亮的隧道,还发现铜线圈两端接口连接在一起,小火车就可以一直跑,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感受着磁力的神奇魅力。活动后老师给孩子们介绍了磁悬浮列车:“我们中国的磁悬浮列车,车身和轨道之间互相排斥,所以列车可以悬浮在轨道上,大大减少摩擦力,速度比高铁还要快。磁铁的应用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教师思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偶发事件中的蕴含教育价值的内容,把握时机,适时指导。”磁力片游戏就是我们在日常活动中关注到孩子们特别感兴趣的一项活动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班级区域活动使这个游戏无限延伸,挖掘出其中更多的教育内容和价值,为儿童经验的提升和获得,不断提供学习和发展的阶梯与支架。在活动中,我们重视每一次活动的点评和提问,这样做有助于儿童经验的提升与引发进一步思考。在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师幼共同整理、提升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使其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在这次持续的探索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自主探究,在操作中学会发现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的经验和发展。孩子们与磁力片之间的故事还在不断发生着,期待他们更多的发现吧!
项目反思与收获
(一)幼儿的收获
1.通过磁力片N种玩法的探索,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在制作的过程中能主动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同伴合作能力得到提升。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和同伴共同协商探究。
3.幼儿评价由单一自我评价逐步呈现多样化。幼儿在项目活动的评价中,能够从最开始的自我评价一件事情上慢慢的发展到了不只是对自我的评价以及能够尝试对他人在项目活动中的探究及学习进行评价,并从中学习到他人的经验,创造自己的新经验。
4.语言表达能力不断的完善,能够讲出自己在磁力片探究项目活动中想要分享的观点。
(二)教师的反思与感悟
1.适宜的支持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1)学会放手,鼓励幼儿自主探索
STEAM活动中,教师要聆听童声、欣赏童真,让幼儿的智慧潜能充分展示,相信每一名孩子都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和交流者。他们会根据环境、材料,因地制宜,物尽其用。在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中,幼儿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一次都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思考,将探索过程玩得越来越精彩。
(2)兴趣和问题的捕捉是关键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幼儿的意见和想法。宽松自主的探索环境中,教师对幼儿充分关注、积极支持,增强了幼儿的信心,激发了更多的探索兴趣。幼儿在试验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与尝试—实验操作”,对磁力片中磁铁的特性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2.增进同伴交往,发展幼儿协商、合作能力
探索活动有强烈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触发了幼儿的协商与合作。在面对难题时孩子们互相帮助,在浓烈兴趣中自然牵手,体现了幼儿的协商合作能力;在合作学习和共同建构中,孩子们学会了理解和倾听,协商和交往,感知合作的力量,共享成功的喜悦。
磁力片的玩法远不止于此,孩子们与磁力片之间的故事还在不断发生着,让我们一起期待孩子们更多的发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