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辉家庭教育工作室”——《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发布日期:2024-08-13 15:35:05 来源: 点击次数:0
风采简介
王虹 ,女,大学本科,毕业于西安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公共卫生医师,汉中市三八红旗手(妇联执委)张晓辉家庭教育工作室成员。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做。凡是儿童自己能想的,应该让他们想。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罪。” 幼儿期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增强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自理能力
学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包括自我意识形成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全面提高,即掌握生活自理的技能,提高动手能力;感受自己的成长,树立自立意识;养成自己做事的好习惯,积累自理生活的经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做出了明确的教育内容。
二、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学前阶段是幼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期,通过不断地学习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力逐渐增强,不仅能够学会自我照顾,而且逐渐扩展到为集体做事、为他人服务,在此过程中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这种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体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有着极突出的地位。
1.有利于培养幼儿独立意识
幼儿的自理能力,决定了他要一个人去独立地完成某一项任务,久而久之,就可以培养幼儿单独完成一件事的能力,时间长了,幼儿的独立意识就培养成了,对以后做大事情很有帮助。
2.有利于培养幼儿自理习惯
自理能力基本的要求就是独立完成任务,幼儿如果从小就能够自己独立去完成任务,在性格上就会形成独立,这对幼儿是很有好处的,对幼儿以后的人生道路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3.适应幼儿集体生活的需要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置身到一个新的天地,扩大了生活圈,他们喜欢在幼儿园学习、生活。但不会吃饭、不会穿衣、不会取放物品等生活自理上的问题,使他们不能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4.促进幼儿动作协调性发展
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练习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每学一项动作、技能,他的大小肌肉群、动作协调性也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自理能力的一些培养方法
1.找到适合幼儿的事
教育学中有个很著名的概念,叫最近发展区。放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这件事上来说,就是幼儿已经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可以不用给予太多关注,实在做不到的事情,也不用急着去培养。我们要把重点放在那些稍有难度,但是通过我们的引导就能做好的事情。
2.鼓励幼儿自己动手
很多家长会担心幼儿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于是就干脆不让幼儿做,我们千万别小看幼儿的动手能力。3岁是幼儿自理能力爆发期,比如经常很固执地说,“我自己吃!我自己走!” 这个时期幼儿对独立性的要求变高,看似很叛逆,其实这也是一个让幼儿能够锻炼自理能力的好机会。
3.树立自我服务意识
我们应该让幼儿知道,做这些事情都是为自己服务的。比如吃饭是因为自己饿了,而不是为大人吃。
4.树立规则意识
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时候,家长也要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比如在游戏时可以制定一些游戏规则,帮助幼儿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强化责任意识。
5.不要使用物质奖励
很多家长都喜欢用物质来作为奖励,比如穿好衣服,就给你吃零食,然而这并不利于自我服务意识的培养,还会扼杀幼儿的内驱力。
6.以身作则,多鼓励
家长对于幼儿的影响力永远都是最大的,作为家长,首先就要以身作则。家长要及时给予赞美和鼓励,而且要鼓励具体行为,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教幼儿做事时,要一步一步地示范给幼儿看,并且多次重复练习,所以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
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一定要持之以恒,只要幼儿自己能做的,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使良好习惯逐步养成。幼儿从中培养了独立性、自主性以及良好的习惯与品质,这也是幼儿一生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