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教师风采

墨香盈月 书海泛舟——教师读书心得(第二期)

深耕童梦田野

教师 张巾格

微信图片_20250709173449

一、在理论土壤中扎根:看见儿童发展的底层逻辑

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时,曾被“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这句话击中。书中用大量案例解析了这样的现象:当孩子反复堆叠积木时,不仅在锻炼手部精细动作,更是通过“试错”构建空间认知逻辑。这让我反思过去组织的“结构化手工活动”——曾为追求作品美观提前示范步骤,却忽视了孩子自主探索的价值。如今再带孩子们做黏土创作,我会故意“忘记”展示成品,反而发现他们捏出的“奇形怪状”里,藏着对动物形态的独特观察:有孩子把兔子耳朵搓成螺旋状,说“这是在跳舞的兔子”。理论与实践的碰撞,让我明白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是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发展密码。

二、在案例迷宫中寻宝:解码互动中的教育智慧

《幼儿园游戏指导:从理论到实践》里的“冲突调解案例”令我印象深刻。书中提到,当两个孩子为一辆玩具车争执时,教师不应直接判定“谁该让谁”,而是引导他们说出“我想先玩5分钟,然后给你”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想起班里的“小车风波”:浩浩和朵朵曾为蓝色消防车哭闹,我尝试书中的方法问:“你们觉得怎么玩能让两个人都开心?”最后他们发明了“轮流当司机和乘客”的玩法,甚至拉来其他小朋友组成“救援队”。这个案例让我意识到,教师的介入不光是平息矛盾,而是搭建“社交脚手架”,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协商。书中还提到“平行游戏指导法”——教师通过参与孩子的游戏潜移默化地引导规则,比如当我加入积木区时,故意说:“这块长积木像大桥的桥墩,谁能帮我找块平的当桥面?”孩子们立刻主动分工,原本独自搭建的小宇也加入进来,这比单纯的指令更能激发合作意识。

三、在环境设计中留白:让空间成为“第三位老师”

《幼儿园环境创设:儿童视角的实践》颠覆了我对环创的认知。过去总认为墙面要“满满当当”才显丰富,书中却强调“留白的艺术”:在自然角留出空白记录板,让孩子用图画记录豆子发芽的过程;在阅读区设置“故事创编角”,提供布料、玩偶等道具,孩子们会自发把绘本《小熊请客》改编成“恐龙野餐”。记得一次布置“秋天主题墙”,我按书中建议只贴了几片真实的枫叶和松果,结果孩子们带来了奶奶晒的玉米、自己画的落叶怪兽,墙面反而成了动态的“秋天博物馆”。书中提到的“可移动材料架”设计也让我深受启发,将固定的玩具柜改为带轮子的收纳架后,孩子们会根据游戏需要自主搬运,建构区的“马路”延伸到了角色区,娃娃家的“餐桌”也能搬到“公园”,环境真正成了支持探索的“活教材”。

四、在反思中编织成长:从“做了什么”到“为何这样做”

《幼儿园教师专业反思指南》教会我用“三维反思法”审视日常:上周组织的“树叶拓印”活动,表面看是艺术领域活动,实则隐含科学探究(观察叶脉)、语言表达(描述树叶形状)。书中提到的“儿童行为追踪表”让我开始记录:小彤连续三天用蓝色蜡笔涂满画纸,后来发现她是在模仿窗外的天空,这促使我增设“色彩发现角”,让孩子收集生活中的色彩样本。更触动我的是书中“教育叙事”的撰写建议,当我把“午餐时乐乐总把胡萝卜挑出来”的观察写成日记时,突然意识到他可能对胡萝卜的口感敏感,后来尝试将胡萝卜切丝炒进饭里,他竟主动要求添饭。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反思,让教育行为从“经验驱动”转向“科学支撑”。

合上书页时,忽然想起书中一位老教师的话:“读专业书不是为了找标准答案,而是为了在遇见孩子时,心里有更多的‘为什么’和‘怎么办’。”那些印在纸上的理论,最终都会化作蹲下身时的一个微笑、提问时的一次停顿、环境里的一处巧思——这或许就是阅读赋予教育者的魔力:让我们在童言童语的田野里,既能看见每一株幼苗的独特姿态,也懂得如何用专业的雨露滋养他们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