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成长,从“心”开始
发布日期:2022-06-19 13:55:08 来源: 点击次数:0
健康成长 从“心”出发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那怎样在幼儿时期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呢?汉中市幼儿园特为家长朋友们介绍一些幼儿心理健康小知识,家园携手,共同陪伴幼儿快乐成长。
一、幼儿常见心理问题
1.焦虑: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害怕,甚至惶恐不安,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
2.常年情绪低落: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3.恐惧和失眠:恐惧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4.过度害羞:儿童特别是女童略有害羞纯属正常,但如害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有强烈的自卑情绪。
5.攻击: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6.语言表达较差:据专家所作的统计,占8成以上的自卑儿童的语言表达较差。他们或表现为口吃,或表述不连贯,或表达时缺乏情感,或词汇贫乏等等。
二、教育方法
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1.鼓励法
儿童有一种需要承认、需要鼓励的心理,他们喜欢成功,喜欢得到大人的认同和赞扬,因此要经常鼓励孩子,孩子通过不断的被鼓励和赞扬,自身的行为才能得到肯定,由肯定产生心理升华。
2.反问法
语言是沟通儿童心灵的工具。因此,和孩子谈话时要试探、反问、发问,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儿童自身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讲故事法
儿童都爱听故事,应该抽出时间给孩子讲一些健康向上的故事,一个好故事能使孩子进行一次心理上的调试,还能鼓舞孩子上进。
4.兴趣引导法
要根据孩子的气质和性格去发展其兴趣和爱好。
5.宽严结合法
对孩子过宽过严都是不正确的,要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心理素质,既需要严教又需要宽容。既有组织纪律又有个人的爱好。
三、父母应注意哪些问题?
1.不过分地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打骂会使孩子养成、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甚至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四、正确对待孩子的心理问题
孩子在生活中多多少少会出现心理问题,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不必要太紧张,但也不应不管不问,要适时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疏导。
1.情感咨询疏导,做孩子的心理医生
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心理素质培养尤为重要。父母要对孩子观其颜、察其色,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2.要关心孩子的心理表现和心理变化
通过谈心、做朋友形成更密切关系,从解决矛盾着手,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
3.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
家长可以通过有益的故事、电影、电视的某些片段,分析情节中蕴含的道理,使他们看到现实社会真实的一面,帮助他们做好经受困难和挫折的准备,发展心理平衡感,增强心理承受力。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育 ,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要及时加以解决,把心理问题造成的危害扼杀在摇篮中。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有必要多学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以便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加以合理的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