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开学,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依恋物”
发布日期:2022-08-07 14:15:20 来源: 点击次数:0
教师介绍
张和平,陕西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二级教师,汉中市三八红旗手(妇联执委)温霞家庭教育工作室成员。曾先后荣获“汉中市教学能手”“汉台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担任教育部“国培计划(2021)”—陕西省农村幼儿园教师县级教学能手访名校浸润式培训项目的培训讲师。个人多次获得园级“先进工作者”“书香教师”称号,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先进班级”。参加汉中市第五届中小学微课与信息化教学创新大赛,作品被评为二等奖。
小班开学,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依恋物”
分离焦虑是新人园幼儿表现出来的特殊情绪,也是家长们最担心的事情。当然由于每个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个性以及家长教养态度和方式的不同,幼儿的焦虑程度和表现也往往有所不同。
家长们首先应该知道,新人园的幼儿第一次进入幼儿园,由于和爸爸妈妈分离所产生的一系列焦虑情绪的反应都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只有了解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方便找到对策。
哭闹是幼儿入园焦虑中最常见的反应,也是父母、教师最容易察觉到的情绪。大多数幼儿偶尔哭一下,或者不哭;有的幼儿从走到幼儿园门口就开始哭,在幼儿园里也哭个不停;有的幼儿和父母分离时大哭,父母走后就不哭了;等等。面对幼儿们的哭闹,教师会通过多种途径缓解幼儿焦虑,家长也要提前做好相关工作,才能顺利帮助幼儿渡过入园关。
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园,会发现好多初园的幼儿会抱着自己特别依恋的玩具或物品上幼儿园。这些在成人眼中很不起眼的东西却常常有它独特的“魅力”,它们能带给幼儿安全感、舒适感,还能有效地缓解幼儿紧张焦虑的情绪。作为家长要理解幼儿的这一行为。
一、怎样看待幼儿们的“依恋物”?
幼儿园带的“依恋物”又称“慰藉物”,是幼儿依恋或偏好的物品,一般是可以吸吮或触摸的,是幼儿寻求心理安慰,借以减轻或消除恐惧感和不安全感,平息不快和激动情绪的物品。这些安慰物可以是一个枕头,也可以是一个毛绒玩具。
幼儿的“依恋物”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玩具、一个枕头,而是适应新环境的情感支持!是他们适应陌生环境的情感拐杖!不是每个幼儿都需要依恋物,但对需要依恋物的幼儿来说,他们需要成人的理解和支持,他们是如此的弱小,在新环境中没有安全感,所以依恋物对初入园的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了七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只有在低层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发展高层的需要。
初入园幼儿在幼儿园产生恋物行为的背景首先是幼儿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这时就缺失了安全感,考虑0-3岁幼儿的物体恒存性,可见,其实每个幼儿都具有恋物这一行为,只是在离开熟悉的抚养人,到一个陌生环境时,每个幼儿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不一样而已。所以说,恋物行为对小班幼儿而言,是个过渡环节,是在已知和未知间建立起联系,满足探索需要和安抚自身情绪、欲望的前提,是在帮助他们建立同伴关系,得到同伴支持后,进而满足团队归属感的途径。它让幼儿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一步步地由对家庭的依恋转化到对物品的依恋,再由对物品的依恋转化为对幼儿园的依恋。它让幼儿的需要层次一步步提高,从而帮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对幼儿的“依恋物”现象,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呢?
首先,我们应认识到“依恋物”是幼儿在环境变化时应付情绪危机的安慰物。幼儿在幼年时期,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很不成熟,对成人有着强烈的依恋情绪。当环境发生变化迫使他们不得不依靠自己时,他们会感到某种程度的恐惧和迷惑,因此会借助“依恋物”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适度依赖依恋物有其积极的一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依恋物”的依赖程度有增无减,达到不可分离的地步,甚至出现一些偏执行为时,那就需要找出导致其对“依恋物” 过度 依赖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其逐步改变对“依恋物”的依赖。
三、怎样减轻幼儿对“依恋物”的过度依赖呢?
通常这些幼儿只有抓着或抱着“依恋物”才能安静或进餐、睡觉等,家长和教师要理解幼儿这一行为,只要对安全和卫生无碍,就不必过分关注和强化幼儿这一行为,也不要急于用粗暴的方法强制性地要求他们改掉这一习惯,以防产生新的问题。
作为教师,我们会为幼儿创设一个温暖、宽松、和谐的氛围,给幼儿以安全感、信赖感,平时也会利用幼儿较喜欢的故事或动画角色用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巧妙地将幼儿的“依恋物”“借走”,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也要和幼儿园做好配合,共同帮助幼儿减轻对“依恋物”的过度依恋。对依恋物过度依恋的幼儿,父母大多平时工作都很忙,无暇顾及幼儿,使得幼儿在早期生活中对父母的正常依恋无法得到满足。情感的缺失使这些幼儿对陌生的环境产生本能的焦虑,转而从物品上寻求安全感。对于这样的幼儿,家长平时多关心他们,每天尽可能多地抽时间陪伴幼儿,给他情感上的温暖,以满足幼儿情感上、心理上的需求,使其对父母的依恋得到适度的满足。
同时要和老师一起,善于发现幼儿行为上的细小变化,一旦发现幼儿不依恋某一物品,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家长切不可为了不让幼儿再依恋某物,想方设法购买其他玩具或物品作为替代,因为这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幼儿的情感需求,反而会在不经意间帮助幼儿寻找到新的“依恋物”。
总之,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园的教育需要家长和配合。只有家园教育一致,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家园共育,帮助幼儿顺利入园。
上一条: “温霞家庭教育工作室”——《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下一条: 暑期儿童肥胖预防与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