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霞家庭教育工作室”——《幼小衔接要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发展》
发布日期:2022-10-02 11:00:19 来源: 点击次数:0
教师介绍
吴婷,女,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汉中市幼儿园教研主任, 汉中市三八红旗手(妇联执委)温霞家庭教育工作室成员。曾先后荣获省、市级教学能手,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站长,汉中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她的家庭教育理念是:孩子有一百种语言,理解并尊重孩子,做孩子成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幼小衔接要着眼于幼儿一生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都十分重视“幼小衔接”的问题,努力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过程比较缓慢。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大班幼儿家长对孩子上小学表现得十分焦虑,盲目跟风为幼儿报拼音、写字等补习班,他们认为这样就能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然而事实证明:提前学习一年级知识并不能保证幼儿未来完全适应小学生活,相反,对成绩的看重以及对认真专注等学习品质的忽视反而会导致孩子在三四年级出现学习滑坡现象,而如果对幼儿身心发展、社会交往等方面采取忽视态度,更会导致孩子很难适应未来的小学生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要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随着202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我们知道了幼小衔接应该坚持儿童为本,坚持双向衔接、系统推进、规范管理,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在《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明确指出:入学准备需要围绕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四个方面的关键素质,帮助幼儿科学做好入学准备教育。
尽管大班的孩子们即将面临上小学,的确需要一些特别的准备工作,以利于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但是并不意味着幼小衔接只跟大班幼儿相关,相反,如果从大班才开始幼小衔接就已经晚了,因为每一项素质的培养都需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幼小衔接”其实是从小班阶段,应该说更早地从孩子出生或者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应该开始进行了。如果从孩子诞生的一开始,我们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就是要培养一个身心健康、行为习惯良好……的孩子,而且也确实那么做了,那当孩子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过程中,将会很快地适应和接受,也就没有必要担心和过度地耗费精力于“幼小衔接”问题了。
大多数家长认为,小学和幼儿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小学要开始学拼音、学写字了,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们适应不了,跟不上节奏。对于这一点,希望家长们要相信科学、相信孩子。3-6岁幼儿园阶段和6-11岁小学阶段是人为地将孩子们的成长过程进行了年龄段的划分,安排了侧重点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之所以这样划分,这样安排,是因为有许许多多脑科学、心理学、神经学、教育学家们经过无数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来,又经过一代代教育实践者们的验证、矫正才确定下来的。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儿童是有区别的,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对应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也是不同的。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应该顺应科学,顺应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去实施教育,而不是为了一时的成绩和效果,剥夺本该属于幼儿园孩子们的快乐和探索世界、开启智慧的机会。况且,孩子们的学习从来都不是人为可以割裂开的,尽管幼儿园的孩子们不会专门去学习认字,但他们的生活中,汉字是无处不在的,拼音也不是与他们绝缘的,只是到了小学阶段,进入了专业而系统的学习而已。从幼儿园到小学,汉字和拼音的学习,其实是一个正常的、完整的、连贯的学习过程,是符合学习规律的。
最后,希望家长朋友们一定要对孩子适当放手,相信孩子。如果凡事都由老师和家长们为孩子们规划、想好了,如果任何困难都由老师和家长们为孩子们扫除了,那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有害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能力和办法去适应、去调节,教会他们一些方法,永远站在支持、引导和帮助的角度去关注孩子们成长,而不是强加干涉地为孩子作安排。要知道,孩子们的成长不仅仅是面对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他们还要面临小学到中学、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即使走上社会,他们也还是要不停地面临新的环境,学会慢慢适应。难道,我们都要去操心他们如何“衔接”吗?
因此,“幼小衔接”要着眼于幼儿一生的发展,将幼儿一生的教育当成一个连贯的整体,顺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从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从点滴做起,让幼儿顺利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