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分享园地

“温霞家庭教育工作室”——《读懂幼儿 学会共情》

与你共读

家教基地

教师介绍

1

黄蓉,女,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汉中市幼儿园骨干教师,汉中市三八红旗手(妇联执委)温霞家庭教育工作室成员。先后荣获“汉中市学科带头人”“汉中市教学能手”“汉中市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等教育期刊上发表,主持、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她的家庭教育理念是:童真,童乐,与孩子一起成长,一同快乐。

读懂幼儿  学会共情

一、什么是共情?

2


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缘起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的重要思想和理念,即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世界,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做出恰当的反应。共情,又称“同理心”“同感”“共感”“投情”“神入”“感情移入”“设身处地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共情”“同理心”“同感”这三个概念来指代和表达同一个意思。

二、读懂孩子,高效沟通

3

在家庭教育中,共情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是父母感同身受的看家本领,是换位思考的有效方式,也是有效亲子沟通的重要态度和专业技术。父母学会从孩子的言行中感受孩子的情绪,并且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将心比心,体验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能够运用家庭教育的专业技术,把同感表达给孩子,让孩子接收到来自父母的理解、接纳、支持和尊重的反馈信息,从而有助于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和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

三、学习共情

懂得接纳孩子的情绪情感

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看待事物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如果家长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理解孩子的行为,感受孩子的情绪,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理解与感受,而是用惩罚性方式(批评和说教)来对待孩子,往往会加剧孩子内心的冲突与困惑。因为大人的批评和讲道理并没有让他心服口服,未解开的心结也常常会潜伏在他的意识深处,成为暗中支配他未来行为的潜意识。因此,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同时表现出对孩子行为的理解。为了让家长对共情有更多的了解,树立共情的意识。

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但无论是哪一种,本质上都是缺乏共情。缺乏共情的教育虚假而没有温度,它只停留在冷冰冰的口头表达,而缺乏一种心灵感受与陪伴。

为了让家长对共情有更多的了解,树立共情的意识。心理学专家将共情分解为“停”“看”“听”“说”“做”五个步骤。

4

所谓“停”,即是面对幼儿,在行为和心理上“放下”自己,有两层含义

1.在行为上,放下手头正在做的事情,整个身心转向孩子。

2.在心理上,放下自己的情绪,放下自己的主观判断。

所谓“看”,即针对当下的事情,细致深入地观察孩子的动作、表情等,去感受孩子当前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可以用这类语言与孩子交流:你看起来特别着急,你的小脸通红的,我感觉你很生气,等等。

所谓“听”,即倾听孩子讲述发生了什么以及他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真实想法,可以对孩子说:“能告诉我什么事情让你这么生气吗?”

所谓“说”,即在看懂和听明白当事人的表达后,用语言或行为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理解。

所谓“做”,即用一些动作、表情或指导性语言做出对孩子理解的行为,如:“你刚才生气时把这些玩具弄乱了,现在怎么收回去呢?我们一起来收吧!”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多一些共情、多一些共商、多一些共渡、多一些共享,只要家长和孩子手牵手、心贴心,用正确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就能与孩子们一起度过一个充满温情、安全、健康、快乐、有意义、有价值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