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图片新闻

大七班steam游戏案例——制作天平称

一、缘起

在特色区域——养生中医馆里,孩子们在体验中医抓药、包药的过程中发现,中医馆里的中药称上没有数字和刻度,小朋友们不会使用它,于是大家决定制作一个便于操作的称来称中药,了解了各种常见的称之后,孩子觉天平称最有意思,最容易操作,于是我们开启了天平秤的探索之旅。

640 (1)

640

二、目标


科学(S)

1.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了解各种秤的用途。

2.探究天平秤的知识和原理。

技术(T)

1.制作天平秤技术:钻孔、粘贴、穿线、悬挂。

2.选择合适的工具并能正确使用。               

工程(E)

1.利用材料制作天平秤。

2.在实验操作中寻找更适合的制作材料。       

艺术(A)

绘制天平秤的设计图以及对天平秤的装饰。    

数学(M)

根据等分原理寻找天平秤的中心点。

三、实施过程

一、寻找更方便的中药称

特色区域中医馆里的玩具中药称无法实现孩子们秤药的需求,于是我们一起讨论解决办法,有小朋友说可以把家里的食物称带过来,还有的小朋友说他家里有称体重的体重秤,只不过他不认识上面的数字,大家纷纷表示自己也见过很多不同的称,到底什么样的称才适合小朋友来称中药呢?大家寻找到各种各样的称,观察他们的外观,了解他们的不同用途,最终,大家选择制作最便于操作的天平称作为中医馆的称药工具。

640 (2)

二、结合生活经验,了解天平秤称的结构

如何制作天平秤呢?孩子们虽然兴致盎然,但是却无下手,于是我们从科发室找来了天平秤,大家一起观察天平秤的结构,原来它是由横梁、立柱、底盘、吊挂系统和制动装置组成的。“横梁固定在立柱上不就像跷跷板一样吗?”孩子们为自己的发现雀跃起来。“立柱一定要直直的,不然一称东西就会倒。”“我要把底座上装饰好多漂亮的小花”大家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开始制作天平秤了。

640 (3)

640 (4)

三、分组合作,设计方案

小朋友通过沟通,自主的分成了四组,他们经过热烈的讨论,商量了所需的材料数量,并确定了小组成员的分工,有的负责测量,有的负责打孔穿绳,有的负责粘贴,测试,最终由一名代表负责画出本组的天平设计图。


640 (5)

640 (6)

640 (7)

四、搜集材料,制作优化:“天平秤”诞生

1.第一次尝试:不稳?不平?不能动?

画好设计图,大家纷纷去班级的“环保百宝箱”里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三个小组小朋友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装水的矿泉水瓶来做底座和立柱“这个重才不会倒”他们信心十足的说明自己的原因,还有一组小朋友觉得纸板可以装饰的很漂亮,因此选择用纸板来做底座,用一次性的筷子和雪糕棍来做立柱和横梁,同时大家都选择了最方便的一次纸杯来打孔、穿绳。

640 (8)

在大家的反复尝试下,4个小组都完成了天平的制作,但是在集体分享、测试的的时候,大家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第一组的小朋友刚把砝码放进托盘里,挂在横梁上的绳子很快就滑落在地上;第二组和第四组的小朋友制作的天平都是一边高一边低“他们做的天平坏了,不平就没办法称东西”有小朋友观察到天平并不平,提出了质疑;第三组小朋友做的天平装饰的很漂亮,但是在测试的时候发现,横梁和立柱交叉的地方被泡泡泥固定了,天平的横梁根本不能上下摆动了。

640 (9)

2.第二次尝试:距离相同,天平依然不平

虽然第一次的尝试大家都遇到了问题,但是我们并没有气馁,大家都开动脑筋想办法,怎样让绳子固定不滑落,“这很简单,只要把绳子固定在立柱上就可以了,用泡泡泥,双面胶都可以”有小朋友给第一组提出意见。那怎么解决第二组和第四组天平不平的问题呢?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发现只有挂绳子两边的距离一样,天平才能平。大家想起来,我们学过的测量方法,用相同长度的绳子对折,就能找到横梁的中心,再用同一根绳子测量两次就可以确定挂绳子的位置了。第四组的小朋友在看到其他小组制作的天平,自己就提出要把泡泡泥换成个图钉来把固定横梁和立柱。找到失败的原因后,大家等不及要次尝试,经过调整和优化,大家的天平称终于诞生了。

640 (10)

再次测试时,我们发现第四组的天平依然不平,这一下子难住了小朋友,两边的吊挂系统的距离已经相同了,为什么天平还是斜的,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我们和他们都是用线量的距离,为什么他们的平,我们的是斜的”第四组小朋友有点沮丧,看着其他小组制作成功的天平秤很着急。“想一想除了吊挂系统的距离不同会导致天平两边不平衡,还会有什么原因呢?比如玩翘翘板时......”我引导小朋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话音未落,小蒙激动的喊到:“我知道了,因为他们两边的托盘不一样大,一个重一个轻,所以他们的天平就不平。”“他们的一次性纸杯都不一样高,要一样高才行”经过大家的提醒,第四组重新选择了两个相同大小的纸杯,这一次大家的天平都平衡了。

640 (11)

640 (12)

3.用自己制作的天平秤称中药

终于成功的完成了天平秤的制作,大家跃跃欲试想要来称中药,最终我们决定用5克的砝码进行中药的称重,小心翼翼地把中药放在另一边的托盘上,“怎样才能称出5克的中药呢?”“要两边一样平”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一会加中药,一会取出中药,经过了几次尝试,大家终于成功的称出了5克中药。虽然孩子们操作还不是很熟练,但是能够用自己制作的天平来称重,他们开心极了。

四、活动过程评价

展示交流:我心中的“最佳天平”

称完中药,孩子的兴趣并没有减退,他们总是喜欢聚集在展示天平的区域柜前近观察其他小组制作的天平,为了给予他们相互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我们举行了我心中的“最佳天平”评价活动,每组幼儿派出一个代表,详细介绍、介绍本组天平的特点,为自己小组的天平“拉票”,小朋友通过交流、讨论,为自己最喜欢的天平投票,在激烈的角逐中,最终第四组以实用于美观相结合的优势取得了13票的高票,赢得了本次天平博览会的“最佳天平”称号。

640 (13)

五、小结与反思

1.以问题为驱动,让探索更持久。

天平秤作为一种测量工具,它的制作对精确性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对大班的小朋友来说是一种挑战,但是从选择制作称开始,孩子们的兴趣和经验就被双重点燃,从“天平秤有哪些部分组成?”“什么材料适合做天平秤?”“怎么测量找到中心点?”“怎样让天平秤变得平衡”等问题为指引,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孩子们在通过自己尝试、验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同时,也推动着活动的深入、持久发展,幼儿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测量、比较、工程思维、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更多的是问题解决能力及主动学习、深入探索的良好学习品质。

2.小组合作,让互动助力孩子成长。
在本次制作天平的活动中,幼儿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探究,虽然在材料选择、方案设计、装饰作品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质疑、否定和争论的产生,但是正是在这样真实的碰撞中,孩子在评价、否定、商议、表达中慢慢学会去倾听、去学习、去欣赏......逐步丰富和内化自己的经验,团队合作的意思也更加强烈。

3.跨学科课程整合,促进幼儿多元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中,幼儿的集体学习大多偏向于某一领域,幼儿的知识、经验获取碎片化、孤立化,不利于幼儿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天平秤的制作是通过嵌入真实情景中的问题,促使幼儿形成自主学习习惯,促进幼儿对知识和经验的理解,从而获取隐含在问题中的学科知识,体验多学科知识的获取和整合过程,从而将整合的内容于真实的生活环境建立联系,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