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共情,做有温度的教育人”——杨瑾老师班主任管理经验分享
发布日期:2024-07-21 16:10:52 来源: 点击次数:0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
作为一名幼儿园的老师,我有幸参与了一群群可爱的孩子们的童年,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收获了无数的欢笑和感动,今天很开心在这里和大家分享自己班主任工作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当我知道自己要分享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时候,我就一直在回想当班主任的这十年中有哪些事是值得拿出来被分享的,其实我不想去讲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大道理,也不想分享书本上那些好的管理方法,那剩下的也只有我自己的一些零碎的班主任经历,当我把记忆中这些零碎往一起拼凑时,我才发现,我最想分享的,最让我骄傲的,也是让我成长最快的全是发生在二班的故事。
2020年9月,我担任小二班的班主任,现在还记得那份忐忑,忐忑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害怕胜任不了,而是因为我自己的孩子也要上小班了,而且就在我的隔壁,他在小一班,我作为妈妈,也作为小班孩子的老师,我特别怕在幼儿园听小朋友们哭,回家后还要听自己的孩子哭,面对这份分离焦虑症让我有些忐忑,然而入园第一天的晚上回家,我的孩子出奇的淡定,还反问我,今天好多小朋友都哭着要妈妈呢,我都没有哭,表扬他的同时我问到,你为什么这么勇敢没有哭呢?他回答道,因为妈妈在。听了他的回答,我心里轻松了许多的同时,仿佛也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第二天,我再面对这群哭着要妈妈的小朋友时多了一份耐心,面对同样有分离焦虑的家长们,我也多了一份共情。“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这句话在书上看到过,但那时它就真真切切的发生在了我的身上,所以我今天要分享的就是共情的力量。
小班时,我常常想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每天都可以在幼儿园看到自己的孩子,不用担心他有没有哭,有没有不适应,所以我会经常给我的家长们发孩子的情况,谁谁谁中午自己把饭吃完了,谁谁谁这会儿玩的很开心,谁谁谁今天很棒,没有尿裤子,谁谁谁午觉睡的很香……这些成了家长每天最想看到的分享,因为我也是小班的家长,我能共情到他们的情感需求,当然,我的孩子也是幸运的,因为他能每天在幼儿园看到自己的妈妈,所以我就把班里的每个小朋友当成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妈妈的爱,共情每一个孩子的哭闹和小情绪,用魔法打败魔法,直到他们好几次主动扑到我的怀抱里叫我杨妈妈。
中班时,班里出现了两个小星星,一个被诊断为孤独症,一个被诊断为双耳百分之八十失聪,需要佩戴助听器,虽然家长在得知医院的诊断结果后对我充满了感激,但是没人知道在这之前,我做了多少努力,受到两个孩子的家长多少质疑,他们看到的是自己家庭中的个体,作为老师,我看到的是二班这个群体中的个体,他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跟别人不一样,反而觉得我对孩子有偏见,多次交心的交流并没有效果,无数次想过放弃,身边的人都在劝我,又不是自己的孩子,点到为止就行了,可是抛开老师的身份,我也是一个妈妈,那时我想的最多的就是,我的孩子也在中班,如果他发生了类似的事,我会怎么办,我会放弃吗,只是碍于没有相关的理论支持,直到3201医院的儿保科袁主任来我们园做相关的培训,重燃了我的希望,我主动加了袁主任的微信,向她咨询了许多,并把孩子的表现如实的进行了交流,得到了袁主任的理论支持,我有了一些底气,但是怎么样跟家长交流,毕竟我不是医生,大多数也只是我的主观判断,于是利用家访的机会,我用了袁主任给我的方法,去健康体检,后面一切都变得顺利了起来,等结果的时候,我一边怕两个孩子真的如我所想,一边又希望是我错了,结果出来了,我如释重负,一个妈妈说我拯救了他们的家庭,一个妈妈说我是她们家一辈子的恩人,我哭了,接着又笑了。我是一个老师,更是一个妈妈,我知道这就是“同理心”带给我的力量。
来到大班,我和家长们一起继续为幼小衔接准备着,我们经常一起探讨,我能感受到家长们的焦虑不安,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小学阶段的生活,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他们会不停地问我,同样作为一个孩子要上小学的妈妈,你有没有给孩子补拼音,补数学,似乎将幼小衔接单纯的定义为学好这两门知识。于是在我的科学引导下,我们一起憧憬小学,站在妈妈的角度帮助孩子们从心理、能力、习惯、社交慢慢过渡。三年像对待自己孩子般的用爱浇灌,刚柔并济,彼此滋养,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不同展示自我的机会,从心里笃定每位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值得被尊重,被看见。在我和家长的一起努力下,孩子们早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我们之间也形成了默契,因为时常能共情到家长的需求,我体会到了被完全信任的感觉,大家理念变得出奇的一致。小二班,中二班,大二班,连续三年,二班都是优秀班集体和书香班级,运动会比赛也总是名列前茅,大家就像紧紧抱在一起的家人,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二班大家庭取得了许多成绩,当然,这些成绩并不说明我有多优秀,而是展示了我的家长们有多给力,我经常说家长就是我勇往直前最坚实的后盾,彼此的信任成就了每一个“二班”的人。那时,我深感共情产生的教育合力力量有多大。
二班的故事还有很多,我的成长也远不止这些,用《共情的力量》这本书上一段话作为结尾吧“有时候安慰一个哭泣的人,最好的方式不是说:“不要哭”!而是说:“如果我是你,我也会哭”。因为当她们寻求你的帮助时,往往是想让你赞同她,理解她,而不是只有倾听。现在想起来,身边那些相处起来很舒服的朋友,可能并非有多善谈,但一定有很强的共情力,她理解你,温暖你,一举一动让人如沐春风,无比踏实。共情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就像你躲在黑暗的角落里,她提着灯对你说,我能坐在这儿吗?”
希望我们都能拥有共情的能力,不管是对幼儿、家长、同事。善用共情,做有温度的教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