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辉家庭教育工作室”——《让孩子做时间的主人,这份“杀手锏”请收好》
发布日期:2024-08-30 17:30:11 来源: 点击次数:0
让孩子做时间的主人
万芸,女,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汉中市三八红旗手(妇联执委)张晓辉家庭教育工作室成员。先后荣获“汉中市幼儿园师德标兵”“先进个人”“书香教师”“信息宣传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她的家庭教育理念是:爱是最好的教育,而表达爱的最好方法是欢喜、鼓励和赞赏。
经过一个漫长的暑假,孩子的作息时间被打乱,很多孩子在假期养成了“拖延症”。有的家长抱怨道:“每天都赖床,闹钟响了好几遍都不起来”“穿衣服、吃饭时拖拖拉拉,而且一会儿要上厕所了,一会儿想起来又要做什么事情了”等等,临近开学,使得不少家长为此“焦头烂额”。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关于时间管理方面,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逐步树立时间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感受时间,学会按时作息,养成守时、不拖沓的好习惯。孩子做事拖拉,没有时间观念。那么,孩子缺乏时间观念会有哪些危害?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缺乏时间观念的原因
1.未跟孩子强调过时间。孩子的教育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孩子缺乏时间观念也跟家长的引导有关。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学习,却忽略了能力的养成。其中时间管理的能力就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所以造成了孩子时间观念的缺乏。
2.放纵教育下的结果。放纵教育下的孩子,基本上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孩子什么事情都不用自己操心,很多时候都是家长替他们安排得妥妥的。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变得依赖父母,就更不用提时间观念了。最终造成孩子习惯性地在自己的舒适圈里,从而变得什么都不想做,能拖就拖。
二、培养孩子时间观念的方法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时间知觉
首先从发育阶段来看,3~6岁是培养孩子时间知觉的最佳时期。
3~4岁:和孩子一起阅读关于时间词汇的书籍。比如在睡前,家长和孩子阅读经典儿童绘本《晚安,月亮》,帮助孩子结束一天的生活。
4~5岁:上幼儿园后,保存一份班级“活动手册”,画一些图片或者拍一些特殊事件的照片,并且继续向活动手册中添加连续的页面,以形成一个有趣的可视时间线与孩子回顾和讨论。
5~6岁:创建天气日历来标记时间。家长可与孩子一起画出记录每月晴天、多云天、雨天或下雪天数的天气图。孩子可以通过观察9月和2月的天气图感受季节的变化。
其次,让孩子认识时间,学会管理时间。
让孩子知道时间是什么,通过语言和日常的感知来认识时间。比如认识钟表、一分钟游戏等。让孩子知道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做什么,才能帮助孩子清晰地认识时间。认识了时间,还要学会管理时间。学会管理时间的方法就是做事情有计划,把每件事情需要用的时间都做好提前预估。比如引导孩子制作计划表,教孩子学会把一天的时间安排分为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时段,再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安排自己要做的事情。由于自己制定,自己做主,孩子往往能够积极主动地执行。这样能够让孩子明白时间的重要性,珍惜时间,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最后,借助有趣的活动培养孩子的时间知觉。
比如养动物、种植物等都是帮助孩子建立时间知觉的有效办法。家长还可以利用具体事件替代抽象的时间数字,比如今天是什么日子(爸爸生日)、下午3点做什么(零食时间)等,把“时间”与“事件”关联起来。
2.让孩子自主掌控时间
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家长鼓励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的作用是引导,而非替代。比如什么时间读绘本、读多久,什么时间去户外活动或吃饭睡觉等,共同制定好合适的时间点和时间段后,通过闹钟或者沙漏提醒,使孩子形成时间观念,提高做事的效率。
3.可视化提醒与适时奖励
大多数爱拖延的孩子做事缺乏连续性,没有目标指引。那么,视觉化提醒,比如可视化的作息时间表、儿童手账本等,能发挥不错的作用。家长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一起罗列出每天的学习、生活条目,并规划好时间,逐条执行后打“√”,还要定期检查日程安排的执行情况,分析不足之处,并根据执行情况调整作息安排。
当孩子的日程安排执行较好时,父母应该及时给予其鼓励或奖励。当孩子获得越来越多的良好体验时,他们对时间的掌控也会越来越好。
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坚持,也需要不断地强化。在这个培养过程中,容易因疲劳而忽视培养,导致坏习惯卷土重来。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培养方式能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幼儿,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