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幼小链接

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会运用数学(第五期)

微信图片_20250612164910


苏宇斐,汉中市幼儿园大五班班主任,汉中市教学能手,汉中市幼儿园师德标兵、先进工作者、教研之星、“党旗领航  五级五型”成长之星。

数学准备是预测儿童小学学业成绩的有力指标,提高儿童的数学准备水平有助于提高儿童入学后的学业成绩,学前期获得的数学学习经验奠定儿童后续数学学习的基础。

教育部文件《小学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指出: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要让幼儿愿意用数学的方法尝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在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幼儿能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运用数数、排序、简单的统计和测量等数学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指南》科学领域指出数学准备能力包括数数能力、对应关系、分类能力、排序能力、时间观念、数字推理、数感培养等。《纲要》中也指出:在学习习惯培养方面,幼儿能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材料,能按规则进行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数学的入学准备不仅是知识的准备,也是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准备。老师和家长也要在生活中多角度培养幼儿的数学入学准备能力。

1.生活中幼儿数感的培养

数感主要是指对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家长可随时随地利用各种生活场景,让孩子在日常情境中学习“数”、理解“数”的真正含义、感知“数与量”的关系。

(1)感知生活中的数及数量关系

微信图片_20250612164914

比如在走楼梯时,让孩子一边走,一边数楼梯的层数;在坐电梯时,认识电梯里的数字按键,孩子自然而然能形成数的概念,对数也有更具体的认知与理解。家长也可以在家中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到家庭活动中,比如分点心、摆碗筷等简单的活动,提出具体要求:每人分两块等,既可以锻炼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还能培养其数学感知能力。  

(2)感知数字的不同用途

微信图片_20250612164917

例如,早上起床可以跟孩子说“今天只有10度,要多穿一点儿”;送孩子去幼儿园,可以跟孩子说“我们可以坐xxx路公交车去幼儿园”;到幼儿园了可以跟孩子说“今天我们来得最早,是第1名呢”;下午接孩子回家可以跟孩子说“现在5点了,我们要回家准备晚饭了”。

这些数字有的用来度量,有的用来命名,有的用来排序,有的用来表示时间……相同的数字还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用途,孩子接触多了,对数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2.在生活活动中感知分类与集合

微信图片_20250612164921

分类活动可帮助幼儿感知集合的意义,并逐步形成关于具体事物的集合概念。分类经验的获得有助于孩子理解与掌握数的组成与分解,真正懂得大数化小。在生活中,让孩子主动帮助分豆子、分类收纳玩具等都可以强化分类活动的学习。比如带领孩子整理玩具时,可以每次都提出不同的整理要求:比如按玩具的功能整理;按玩具的材质进行整理;按玩具的颜色进行整理......在分类整理的过程中,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3.感知时间

微信图片_20250612164925

家长可以经常有意引导孩子感知和讨论时间,比如,早上起床时可以说“宝贝,7点啦,我们要起床啦”,晚上睡前提醒孩子,还有5分钟10点了,睡觉时间到啦,引导幼儿发现钟表的指针变化,或在任意地方看到钟表便告诉孩子现在是几点钟,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感受时间的宝贵。也可以利用日历,和幼儿讨论日期,比如家人的生日,节日节气等,让幼儿感受时间的变化,初步学会认识日历。

4.尝试测量体验

《纲要》指出:“利用和创设各种条件,鼓励幼儿通过测量,发现和比较物体的异同和发展变化,引导幼儿学习用多种方法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记录、统计和自然测量。”

测量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数学技能,引导幼儿利用单元积木、绳子等物品学习、掌握首尾相连测量、同水平测量的技巧,在幼儿已有自然测量的基础上提供各式各样的尺子,让他们在实践探索中培养测量的兴趣,丰富测量的经验。

微信图片_20250612164928

5. 认识钱币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家长们日常多使用二维码支付,幼儿减少了接触钱币的机会,幼儿园除了有专门的关于认识钱币的集体教育活动,还会通过区域活动,跳蚤市场等活动让幼儿认识钱币,感知钱币的兑换和运用,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到超市、市场真实的体验用钱币购买物品,感知钱币的用途和钱币的面额及数量关系。

微信图片_20250612164932

6.对应和比较

对应和比较是人们对两个元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在学习生活中,孩子们总会遇到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对应能力可以帮助孩子清楚地找出数量关系,发现解题规律。扑克牌就是一种很好的游戏道具,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各种各样的数学小游戏。例如:(1)按颜色、花色、按数字分类。(2)家长报数字,让孩子拍对应的数字。(3)两人同时出牌,比大小。

微信图片_20250612164935

7.排序问题

家长可以利用生活场景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感知物体排序的不同形式,比如瓷砖和彩旗的排列规律;花园中植物的种植规律,玩扑克牌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序,生活中物体高矮,体积面积的大小排列等。

微信图片_20250612164938

8.认识图形和空间

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识别生活中的图形,感知生活中不同的图形及应用符合幼儿学习生活化情境化的特点。比如在积木的搭建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发现,搭建房屋的柱子就是圆柱体,房顶可以用不同的形状,和幼儿讨论房屋的里面外面,左右可以怎样搭建,都是游戏中幼儿可以感知到的空间方位的方式。

微信图片_20250612164940

幼小衔接,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过程,需要经历幼小衔接这个适应过程的,既有幼儿,也有家长,每个孩子数学能力的发展,都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和步骤,即从动作层次的操作发展到抽象层次的发展。了解数学学前准备的内容和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帮助幼儿有效进行学前准备,平稳进入小学的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