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盈月 书海泛舟——亲子共读心得(第八期)
发布日期:2025-06-03 16:40:19 来源: 点击次数:0
亲子共读心得
亲子陪读中的光影与温度
大六班 赖姝含家长
在幼儿园大班的快乐时光,我和孩子的共读时光被《狮子王》的草原星光与《哪吒闹海》的东海波涛填满。这两个横跨中西的故事,像两面棱镜,折射出亲子陪读中关于生命、勇气与文化的多重感悟,让我在陪伴中看见孩子的成长,也照见自己的教育初心。
一、生命教育的双面镜
《狮子王》的开场,木法沙带着辛巴俯瞰荣耀王国的画面,成了孩子追问“生命”的起点。“为什么小狮子要学捕猎?”“星星上的国王真的会眨眼吗?”她的问题像蒲公英的绒毛,轻轻落在我心里。当木法沙坠入深渊时,孩子攥紧我的手,眼眶泛红:“爸爸为什么不起来?”我搂住她,轻声说:“就像秋天的树叶会落,生命会离开,但爱会像树根一样藏在泥土里。”后来她在院子里捡到落叶,会小心夹进绘本:“这是给木法沙的信。”
而《哪吒闹海》里“死而复生”的设定,让孩子对生命有了更立体的理解。看到哪吒化身莲花童子时,她拍着手喊:“原来生命可以变魔法!”我趁机告诉她:“每个生命都有独特的光芒,哪吒用勇敢让光芒重生,就像你刚开始学跳绳时摔倒了又站起来。”某天她画了幅画:左边是流泪的辛巴,右边是笑着的哪吒,中间用彩虹连起来,原来在孩子心里,死亡的重量早已被重生的希望稀释。
二、勇气的两种形状
哪吒的“闹”是炽烈的红。当她挥舞着自制的“混天绫”(其实是条红纱巾)在客厅“闹海”时,我总被她的果敢感染。“妈妈,我要像哪吒一样,敢和欺负人的小朋友说‘不’!”她的宣言带着奶凶的气势。而当她真的在幼儿园制止抢玩具的行为时,我忽然明白,故事里的锋芒,已化作她眼中的星光。
辛巴的“勇”是深沉的金。读到辛巴在沙漠与彭彭、丁满度过的逍遥时光,孩子皱起眉头:“他怎么不回家呀?”我反问:“如果是你,害怕时会怎么做?”她想了想:“可能也会躲起来……但后来要像辛巴一样回去!”
三、文化脉络里的小小桥梁
陪读时最有趣的,是看孩子在中西故事间“搭积木”。她会给辛巴配上哪吒的风火轮:“这样他就能更快跑回草原啦!”也会让木法沙说起“善有善报”的台词:“因为哪吒的妈妈也说过要做好事。”在她的想象里,东方故事中 "义不容辞" 的担当与西方故事里 "责任在肩" 的信念从不冲突——就像她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扮演辛巴的玩偶听,逻辑自洽得可爱。
这种文化融合的萌趣,也藏在生活细节里。吃饺子时,她忽然说:“这是‘中国的狮子王面包’!”看我愣住,她解释:“都是爸爸妈妈做的,充满爱的味道呀!”原来在孩子心中,不同文化的故事早已酿成了同一种温暖:关于爱,关于成长,关于勇敢做自己。
四、陪读背后的“看见”与“被看见”
某个暴雨夜,孩子突然指着窗外闪电喊:“像哪吒的混天绫在打架!”我这才惊觉,她早已学会用故事的视角解读世界。而她也在陪读中“看见”我的改变:从最初照本宣科的“朗读者”,到如今会模仿角色语气、和她一起编故事的“同频玩家”。有次我读错了哪吒的兵器名,她认真纠正:“妈妈,是乾坤圈不是‘乾圈圈’!”那一刻,我们都笑倒在绘本堆里——原来最好的陪读,是彼此平等的探索,是允许自己在孩子面前“不完美”。
当《狮子王》翻到 "辛巴成为新国王" 的章节,《哪吒闹海》停在 "四海升平" 的插画前,孩子总会追问:"然后呢?"我知道,她舍不得告别这些伙伴。但其实,故事从未真正结束——哪吒的勇敢藏在她主动分享玩具的瞬间,辛巴的担当显现在她照顾弟弟的模样里。而我,也在陪读中读懂:所谓亲子陪伴,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我们手牵手,在故事的河流里,一起打捞照亮成长的星光。
那些书页间的对话,那些角色扮演时的笑声,那些从故事延伸到生活的“然后”,终将成为孩子生命里的隐形翅膀。而我,愿做那个永远陪她翻书的人,在每个共读的夜晚,轻轻说:“接下来,我们一起去发现新的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