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霞家庭教育工作室”——《守护心灵 乐享健康》
发布日期:2022-11-27 10:30:05 来源: 点击次数:0
教师介绍
覃雯,汉中市幼儿园教师,一级教师,汉中市三八红旗手(妇联执委)温霞家庭教育工作室成员。先后获得“汉中市教学能手”“汉中市学科带头人”“先进工作者”“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2014年参与国家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利用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实现幼儿健康教育目标的园本实践研究》,2016年参与省级课题《如何实现幼小衔接的实践与研究》,2016年主持市级课题《通过舞蹈教学培养幼儿自信心的研究》,2020年主持市级课题《民间游戏在幼儿园园本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顺利结题;2022年7月主持市级课题《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幼儿自主化的班级管理策略研究》正在探索研究中,2022年9月参与陕西省教育规划课题《基于幼儿一日生活培养幼儿劳动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实践与研究》;个人撰写《在民间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探索能力》《通过舞蹈教学培养幼儿自信心的研究》《浅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幼儿自我意识的有效培养》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发表论文,具有较强的教科研实践经验。
守护心灵 乐享健康
《指南》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3-6岁是幼儿心理发展、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幼儿的心理素质,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怎样在幼儿时期关注好幼儿的心理健康呢?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幼儿心理健康小知识。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健康卫生问题。
幼儿常见的心理变化
1.好动
主要表现在幼儿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起伏大、自我控制的能力差等几个方面。具体的来说则表现为喜欢跑动、爬上爬下、或是离位走动、叫喊和讲话,引逗旁人的注意。
2.焦虑
焦虑具体表现在幼儿缺乏自信、无端哭闹、食欲低落、过于敏感。具有这一状态的儿童对于陌生的环境表现为反应敏感,有担心害怕,甚至是惶恐不安的现象。常常表现为哭闹不停,担心被人嘲笑,对于尚未发生的事情有过分的关注,同时伴随有无根据的烦恼,对于日常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表现得过分的焦躁。
3.攻击
这类幼儿表现为整日都在东奔西跑,喜欢恶作剧、讽刺挖苦他人,对于美好的物品则表现得毫不爱惜、摔打成癖,常常表现出具有攻击性。
4.注意力不集中
主要表现为在学习和开展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好动,难以安静下来做好一件比较简单的事。
5.任性
这类幼儿表现为以我为中心、难以克制自己。有些幼儿会因为某一件事情大人没有满足自己的愿望而采取极端任性的态度和动作。有些孩子活动时喜欢以“捣乱““打人”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进而获取老师对他的关爱。
我们可以怎样做?
面对幼儿多种多样的复杂情绪,家长们不必过于敏感或紧张,我们要理解幼儿的情绪,给予充分的安慰后还要给予幼儿合理的疏导。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心理防护呢?
1.多多了解孩子,同孩子做协商
家长在忙于工作的同时,也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
2.耐心倾听孩子,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来对待孩子,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
3.修正对孩子的期望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这样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孩子年龄虽小,但有自己的想法和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
4.引导孩子学会接纳自己,教会孩子合理释放情绪
如果孩子出现了负面情绪,家长不要怪罪孩子软弱、胆小,而要让孩子知道,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类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大人们也会有类似的情绪,从而鼓励孩子学习接纳自己的坏情绪。
5.丰富孩子社会交往
交往与沟通、分享与合作是孩子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作为家长,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释放消极的情绪,培养自信心,发展兴趣爱好,提升交往能力,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