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辉家庭教育工作室”——《做智慧家长,让孩子在理解和赏识中成长》
发布日期:2023-06-18 17:30:03 来源: 点击次数:0
- 张晓辉家庭教育工作室 -
家教基地
教师介绍
张红霞,女,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汉中市三八红旗手(妇联执委)张晓辉家庭教育工作室成员。获得“陕西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汉中市教学能手”“县道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师德标兵”“先进教师”“书香教师”等荣誉称号。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集体”。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等教育期刊上发表,主持、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她的家庭教育理念是:走进孩子的世界,倾听孩子的声音,与孩子一起成长!
做智慧家长,
让孩子在理解和赏识中成长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理解、接纳和肯定,孩子也一样,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赏识。父母的理解和赏识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会滋润孩子的心田,从而增强对学习生活的自信心,激发渴求知识的兴趣;父母的赏识就像夜空中的灯塔,指引孩子前进的方向,在人生前进路上注入强劲的动力,促之逐渐养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
什么是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赏识教育不是简单的表扬加鼓励,指的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创设合适的氛围环境,为指明孩子发展的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赏识教育的误区
误区一:认为赏识等于表扬,甚至过度表扬。把赏识表面化,简单化,机械化。理解赏识只要对孩子口头表扬就可以了。
有些家长会无条件的夸孩子,觉得鼓励孩子会产生正向力量,有助于孩子的性格塑造、挑战自我、勇于探索,久而久之,孩子却接受不了批评指正,有了不当行为,提出来孩子情绪波动甚至失控。
赏识教育要注意因人而异,不能简单低级的去赏识。要考虑被赏识的人是否易于乐于接受这种赏识方法,有些家长经常说“你比某某好,某某不如你”等与别人比较得表扬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自以为是自满瞧不起别人等心理,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也有家长在孩子每做好一件事后都要说:“你真乖、真棒、真聪明”等赞扬不停。其实这种无节制的廉价的表扬也会使得孩子滋生虚荣、自负、骄傲的心理。
误区二:认为赏识教育就是不能批评。
有些父母担心自己对他们的批评,会让孩子产生不自信自卑的心态,所以当面对孩子的错误时,父母总是忽视孩子的错误,不对他们进行批评。其实父母们应该根据客观存在的情况对孩子进行纠正错误。这样才能逐渐的培养孩子对于正确的认知。
怎样正确赏识孩子?
赏识教育内核,是对孩子了解与尊重。敷衍的赞扬,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展示真实情感给孩子,用具体、不空洞的鼓励,会点燃孩子的内动力。
01夸什么
夸结果。当孩子经过努力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时候家长需要对孩子的行为结果做出肯定。这时的肯定具有强化孩子行为的目的。增强孩子的目标感、成就感,使得孩子更加愿意积极的行动起来。
夸过程。这个阶段的赏识可以激发孩子的行动热情,促使孩子更加有坚持的动力。孩子内在的潜力和探索精神会得到激发,可以说这是在行为过程中的正向激励。孩子更加容易给予父母更大程度的配合。
夸创造力。孩子具备非常奇特的想象力,但是想象力要落实到创造力方面并不容易实现的。孩子的创造力是将想象力落实到实物上的一种能力,也是孩子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结合,对孩子的创造力进行赏识是对孩子自身能力的肯定。
02怎么夸
家长的赏识教育基于的是对孩子的关注和恰当的期待,这就需要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和重视,建立与孩子间的有效沟通。在行为表达上更加倾向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恰当的鼓励和表扬。
内容要具体。家长在对孩子表达赏识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表达。有内容的赏识更加能够得到孩子的回应。有具体的内容更加能够让孩子增强行为的成就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重视和关注。
抓住时机。及时地对孩子进行鼓励,当孩子需要正向的情感刺激时,适时地鼓励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错过了孩子需要激励的时机就会影响到赏识所能达到的效果。
态度要真诚。当家长以一种敷衍的方式进行表达时,孩子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行为不够关注。同时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和亲密感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长期下来,父母的引导会很难得到孩子有效的配合。
贵在坚持。赏识教育需要父母长期以往的坚持,不能因为自己想要夸奖孩子两句就夸奖,不想要夸奖孩子们的时候就开始训斥孩子,这会让孩子对于父母的态度产生迷惑。甚至对孩子们的心理也产生一番影响。家长们如果想要对孩子使用赏识教育,那么就需要家长们长期以往的,利用这种教育方法,对于孩子进行一些评价,这些评价也需要把握其中的平衡,让孩子能够在评论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成长。
家长永远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忠诚的助威者,没有任何理由对孩子说泄气话,因为孩子成长的道路犹如赛场,他们多么渴望父母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为自己呐喊加油,哪怕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一千零一次能站起来。让我们学会赏识孩子,赞美孩子,给孩子足够的爱与自信,让每一个孩子健康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