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六班STEAM游戏案例——小灯笼·高高挂
发布日期:2024-01-03 20:36:00 来源: 点击次数:0
在冬日暖阳的拥抱中,
“汉服雅韵”特色区里的灯笼,个个簇拥;
千姿百态的“福”气和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灯笼走进中六班,
我们一起探索中国传统雅韵的文化,展开乐于学习的画卷。
1项目起源
(一)缘起
本学期我们和孩子们、家长们一起讨论,收集了孩子们的兴趣点,共同准备并打造了班级特色区域——汉服雅韵。汉服、簪花、花钿、团扇、灯笼等琳琅满目的材料,让孩子们欣喜不已,在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区域中活动多次后,孩子们被各种各样的灯笼吸引了注意力,持续讲述着自己的探索发现。
(二)我们的讨论
有的说:“我带来了圆圆的红灯笼”有的说“我看见了方形的红红的灯笼。”有的说:“我看见了小兔子的灯笼,非常好看。”有的说:“我和妈妈一起用废旧材料做了圆形的灯笼”,还有的说“我看见了三角形的灯笼”。在孩子们激情的探讨中,他们对灯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激烈的讨论起来灯笼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不可以做一盏灯笼,穿着美丽的汉服,参加即将到来的冬日庆元旦活动呢?于是孩子们萌生了自制灯笼的想法。
(三)项目价值
由此引入“小灯笼,高高挂”Steam项目的学习任务:幼儿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制作灯笼模型,并通过不断设计、探索、合作完成不同形状的灯笼。本项目的学习既能够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工程思维、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能力,同时也能够提升教师的STEAM素养和跨学科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2项目目标
(一)S·科学
1.了解灯笼的结构与功能。
2.运用科学程序的能力: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方法,自主探索灯笼怎样做最牢固。
(二)T·技术
1.能够和家长一起使用电脑、手机等主动搜集灯笼的相关资料、尝试用相机记录。
2.运用制作技法:运用搭建、重叠、固定、交错等方法,制作灯笼骨架。
3.制作工具:尝试正确使用筷子、布纸、胶枪、尺子等材料熟练制作灯笼。
(三)E·工程
能够熟练进行灯笼搭建,并能组装灯笼、调整美化灯笼。
(四)A·艺术
尝试独立完成灯笼设计图、灯笼的装饰图案和绘画。
(五)M·数学
1.计数与估算筷子的数量、布的长度、灯笼的大小。
2.学会测量筷子之间的间距、布的长度、灯笼的高度和宽度。
3.几何、空间与空间推理:构建灯笼制作中筷子交叉重叠造型、并横竖垂直式造型。
3项目实施
(一)知识建构
(二)问题聚焦,明确行动
于是基于幼儿的探究兴趣,我们发动家长资源,倡导孩子和家长一起进行“小灯笼,高高挂”亲子调查活动,共同搜集和灯笼有关的信息;我们也和孩子一起组织了一场分享谈话活动,引导孩子们主动观察探索灯笼的结构样式。
“你们见过的灯笼是什么样子的?”
乐意:我的灯笼是圆圆的,红色的,用铁丝和布做的。
佳琪:我的灯笼是粉色的,一拉就能张开,不用的时候可以合起来。
橦橦:我的灯笼是和妈妈一起用筷子制作的,是方形的。
孩子们手舞足蹈地讨论见过的灯笼样式,那如何制作灯笼呢?通过讨论,我们明确了活动任务:了解灯笼的制作原理和构造、收集材料、选择材料、设计灯笼图纸,根据设计图制作灯笼。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知道了灯笼是由骨架和灯笼面组成的,里面会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来进行照明。从我国古代秦汉时期就被发明出来了,古人可真有智慧呀。
教师反思:孩子们通过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资料、观看视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和老师一起分享探讨,主动观察探索灯笼的结构等方式,深入了解灯笼的一些基本构造和历史,自主获得了灯笼的相关经验,促进了幼儿任务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这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也更激发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调研整合,储备经验
制作灯笼需要哪些材料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幼儿的讨论。
1.骨架材料
(1)引发讨论,搜集材料
八月:我之前看到大六班有很长的聪明棒,我们可以用很长的那个聪明棒做灯笼的骨架。
知远:可以用木头做灯笼,木工坊有很多木头。
妙俞:冬天掉落的那种小树枝应该也可以做灯笼的骨架吧。
姝含:我觉得还是用“汉服雅韵”里一次性的筷子吧,有很多,够我们做好多个。
(2)小组验证,总结归纳
2.灯笼面材料
(1)引发讨论,搜集材料
沁姿:可以用卫生纸来来做。
俊西:可是卫生纸很容易就会被戳破,还不如用洗脸巾来做,很结实。
熙雅:我们平时做手工用的卡纸也可以做,在上面画上好看的图案就可以啦。
(2)小组验证,总结归纳
3.让灯笼发光的材料
一一:灯笼做好了,可以往里面放个蜡烛。
浩宇:不行不行,蜡烛倒了把灯笼烧了怎么办,太危险了。可以放个灯泡。
知远:可是灯泡需要电,总不能插上插头吧。
晋文:我知道,我妈妈和我一起在家里做灯笼的时候,用了鲜花花束上面缠绕的灯带,里面装了电池,打开开关,就可以亮了,很安全的。
4.确定制作材料
5.确定制作方案
小朋友们自己设计了许多制作灯笼的方案,并在共同分享、交流与不断尝试中,投票确定了易操作的灯笼的制作方案。
6.讨论制作方法
确定好制作材料后,制作灯笼可以用什么方法又引发了幼儿的争议。
铭浩:用双面胶把筷子粘起来,然后再用洗脸巾围一圈就制作好了。
果果:我觉得可以用胶枪,这样更牢。
妙俞:可是胶枪太烫了,我觉得可以用扭扭棒来固定,然后再粘灯笼面。
......
方法没有确定,那就一起来试试吧,也许各种方法都可以呢。
教师反思:《指南》中指出:4-5岁幼儿喜欢接触新事物,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也能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且大胆猜测答案;还能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能用图画或者其他符号进行记录。在确定制作方案之前,孩子们和家长一起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相关信息;在讨论如何制作灯笼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够积极动脑,提供多种制作思路,并能够提出质疑,主动探索材料,进行尝试,最终在摸索的过程中确定切实可行的制作方案。在此过程中,还能通过创意与想象,变身“小小设计师”,用简单的符号或者图画来设计灯笼制作的方案,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在此过程中有意引导幼儿观察材料,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活动,并引导幼儿思考并对各种灯笼制作材料进行比较观察,使得中班幼儿的思维水平和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再满足于观察事物的表面,而是更喜欢探究物体的内在“秘密”。在探究灯笼的过程中,孩子们激烈讨论制作方法、认真观察灯笼结构,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中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设计建模,发散思维
1.制作灯笼初尝试
(1)解决粘合问题
小朋友们根据不同的粘合方法进行了分组,选择了自己支持的粘合工具,开始尝试制作灯笼骨架,于是分为双面胶、扭扭棒、胶枪三组,激动地进行了第一次尝试。
最终,在小朋友们的尝试中,大家一起确定“胶枪”作为最终制作工具。
(2)解决立体与平面的问题
怎样才能制作出一个立着的方形灯笼呢?
知远:可以先做很多个方形,然后再把很多个方形粘在一起。
妙俞:对对,中间可以用筷子把它固定住,就可以做成一个立着的方形了。
在小朋友们的讨论声中,他们开始尝试制作。
(3)开始制作
发现问题:虽然孩子们使用了粘合性最强的胶枪,但是他们发现这个立着的正方形一点都不稳固,在经过孩子们的讨论之后,他们发现是他们的链接方式存在问题。在他们粘合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让俩只筷子的头粘合在一起,但是这种粘合的方式很不稳固。那该做出怎样的调整呢?
解决方案:在操作探索中,他们提出疑问,是不是在筷子粘合的时候俩跟筷子都留出一部分会跟牢固呢?带着这个想法开始验证。
验证:孩子们通过验证,证实了他们的解决方案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调整,框架就很稳固了。
教师反思:《指南》中指出,4-5岁的幼儿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解决粘合问题以及立体与平面问题中,孩子们能够主动探索尝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在比较种发现事情的最优解,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尽最大程度地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为自己的想法收集证据。在不断的尝试摸索中,他们潜移默化地感知了形状与空间的关系,感知了灯笼的结构特征,并且拼搭出灯笼的基本骨架造型。我们也鼓励和支持幼儿不断尝试拼搭,帮助幼儿在物体和几何形体之间产生联系。
2.第二次尝试
发现问题:整个框架都已经完成了,但是孩子们又发现了问题,怎么样把纸糊上去呢?他们发现,这个框架制作完成之后,很难把灯笼的纸贴上去,应该怎么样去解决呢?
解决方案: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星星提出:“那我们拿着已经完成的灯笼在洗脸巾上把每个边都画出来之后再剪,这样我们就拥有了一个和灯笼骨架大小一样的灯笼面,这样就可以贴上去了。”孩子们都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于是他们立刻开始了行动。
教师反思:在研究灯笼面如何贴上骨架的过程中,小朋友们积极动脑思考,运用了简单的测量方法来进行灯笼面的大小裁剪,不断地总结经验,提出新的学习方法,值得肯定。
3.大展身手,创意无限
(1)改造方形灯笼
积累了一定的制作经验后,小朋友们觉得自己做的灯笼不够美观,要怎么改善呢?
在经过大家的讨论和商议后,决定对以下几方面做出改善。
(2)创意大爆发
方形灯笼制作成功后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小朋友们开心极了。此时,知远提出:“除了方形灯笼,我们可不可以做一点其他形状的灯笼呀?”“是呀,可以做其他形状的灯笼呀。”妙俞连连肯定。
于是小朋友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畅想。
各自挑选自己喜欢的材料又尝试做起了各种形状的灯笼,十分热闹。他们的持续探索还在继续,他们的学习思考也从未停止......
教师反思:孩子们在制作灯笼的项目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在不断地反思与总结,如何能更优化制作方案,如何能做出更多不一样的精致灯笼,是他们一直在思考学习的内容,项目化学习的脚步也从未停止,他们地审美和创造力、想象力也在不断地提升;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4.“小灯笼,高高挂”冬日庆元旦展示
经过一次次不断地尝试,我们终于做好了各种各样漂亮的灯笼,快点穿好汉服,提上灯笼,去参加冬日庆元旦活动吧!
4项目总结
灯笼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典型元素之一,也是我班特色区域“汉服雅韵”中不可或缺的游戏元素,它也是冬日庆元旦喜庆吉祥的象征。幼儿通过本次项目活动体会到制作灯笼的难度,更深入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与源远流长;在寻找灯笼制作材料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数学认知能力,熟练地掌握了制作灯笼技术,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能够学会合作使用胶枪技能,可以迁移到以后的美工区中,符合《指南》中健康领域目标;在搭建过程中,幼儿相互分工合作。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拓展想象力去思考,为今后的探索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