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辉家庭教育工作室”——《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培养的家庭小妙招》
发布日期:2024-07-26 10:20:13 来源: 点击次数:0
个人简介:吴婷,汉中市幼儿园教研室主任。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站长、汉中市学科带头人、汉中市三八红旗手、汉中市优秀教师、汉中市教研先进个人、市直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汉中市“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 名师引领行动”专家团成员。
时代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引领,科技人才的培养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之一的科学,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产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教育,目标不单单是让幼儿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更重要的是帮助幼儿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探索未知的习惯。当拥有了这种思维方式和习惯,会对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暑假期间,正是亲子共同实践探索的好时机,家长们可以通过以下小妙招,引导和支持孩子们走近科学,在探索、思考中培养好习惯,收获好品质。
创设科学探究环境
(1)科学类书籍的投放。可与幼儿一起挑选幼儿喜欢的科学类书籍,引导幼儿进行阅读。
(2)购买或者自制一些能够进行科学探索的安全工具。比如放大镜、尺子、剪刀、颜料、刷子、画板等等。
2.优化教育观念
幼儿兴趣是其情感的表达形式,也是学习和实践的原动力,幼儿对活动的专注,靠的就是对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对学习很感兴趣的幼儿,与一个厌恶学习的幼儿对比,总是前者学得很好很轻松,后者总是学得很被动、很吃力。家长面对孩子的“为什么”以及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时,不妨俯下身,认真倾听、耐心解答,当然,最好的方式就是陪伴并启发孩子深入探索,并及时鼓励、肯定孩子的想法和发现,进一步激发孩子科学探究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习惯
认识开始于经验,科学开始于观察。观察的方法可以保证幼儿在直接接触事物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直观、生动、具体地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特性,提高幼儿感官的综合活动能力,培养其运用感官探索周围环境的习惯,并为发展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形成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1)个别物体的观察
个别物体的观察是幼儿通过有目的地运用感官,与周围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直接接触,从而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属性、习性等。个别物体的观察在各年龄班均可进行。
例如玩水、石头,观察蜗牛。细致的观察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对科学产生巨大的兴趣。
(2)长期系统性观察
长期系统性观察是指幼儿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性地对某一物体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对其质和量两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有较完整的认识。
例如对青蛙进行长期系统性观察,开始从卵→蝌蚪→青蛙的整个生长变化过程的系统的、比较持久的观察。
(3)比较性观察
比较性观察是指幼儿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并进行比较,以找出物体间的异同点。
例如鸡和鸭的比较性观察、自行车和摩托车的比较性观察等。比较性观察要求对事物进行比较分析,需要较复杂的认知活动,因此它更适合4-6幼儿进行。
(4)间或性观察
间或性观察是指间隔一定的时间,带领幼儿对某个物体或现象进行的观察。
例如认识兔子,第一次观察兔子明显的主要特征和习性。第二次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增加比较隐蔽的主要特征(比如三瓣嘴、前腿短、后腿长等)。第三次则侧重于兔的功用。每次观察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观察指导:①尽可能地提供实物、实景。幼儿年龄小,通过图片或模型供幼儿观察,会使幼儿的感性经验不真实、模糊,甚至出现错误。所以尽可能为幼儿的观察活动提供实物、实景,特别要经常带领幼儿外出活动,到实地进行观察,使幼儿的印象更清晰、准确。例如观察夏季的自然景象,可以到公园或郊外树木较多、比较开阔的场所,让幼儿观察夏天的景象,以此获得对夏天的真实印象。②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客观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它们有着颜色、气味、味道、大小、形状、冷热、声音、手感等多方面的差异,同时,观察是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既包括用眼睛看,也包括用其他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在观察过程中,只要条件许可,就应该让幼儿的各种感官都参与观察活动。③引导幼儿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可以通过从整体到局部、从正面到侧面,远距离、近距离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特征,另外,还要提供条件让幼儿观察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4.支持幼儿的实验愿望
实验能帮助幼儿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和知识,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实验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实验,也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让幼儿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本质。
(1)家长演示实验
家长操作实验全过程,幼儿观察实验的过程、现象、变化和结果的一种形式。比如彩虹雨、火山大爆发、威力空气炮。
(2)幼儿操作实验
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并参加实验的全过程,主要用于操作比较容易、简单、带有游戏性质的实验。例如:磁铁吸铁的实验、种子发芽的实验等。这种实验由于是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幼儿可以充分摆弄材料、仪器,充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变化,还可以反复操作,多次尝试,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实验内容参考:①物理实验:包括光、声音、电、磁、热、力和运动等内容,都可以通过实验来让幼儿探索和体验。②化学实验:比如“让鱼刺变软”(鱼骨经醋浸泡后,鱼骨里的矿物质被分解后溶于水中,鱼骨变得软软)、“人造雪”等。③植物实验:主要是观察植物生长于水、空气、土壤、温度、阳光等之中的情况,从而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④动物实验:可以进行一些诸如小动物喜欢吃什么的实验,让幼儿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征。例如蚯蚓触觉的实验、昆虫味觉的实验等。
实验指导:①为幼儿的操作实验提供必要的用具和材料。尽量用一些玩具、日用品代替,但是无论用什么用具和材料,都要方便幼儿使用。②交代实验规则并保证幼儿安全。③给予幼儿充分的实验时间。
5.进行有趣的科学游戏
科学游戏是指运用自然物质材料和有关的图片、玩具(科技玩具)等物品,进行带有游戏性质的操作活动。科学游戏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丰富科学经验,还可以复习巩固已获得的知识,更可以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欲望,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1)图片游戏
利用反映科学内容的小图片进行的游戏。比如配对游戏、接龙游戏、拼图游戏、看图识物游戏、看图辨物游戏。
(2)利用科技玩具进行的游戏
利用电控、声控、惯性、磁控等科技玩具进行的游戏,将玩与探索自然科学结起来,以获取科学经验,培养能力与兴趣。比如惯性小汽车、会拍照的小熊、碰碰船、音乐盒、变形金刚、电子游戏机等。
(3)语言游戏
利用语言进行的游戏是在幼儿具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脱离实物和图片,运用口头语言进行的游戏。比如:“谁在水中游”、“季节问答”等。
(4)多媒体互动游戏
通过操作多媒体,利用软件中展现的画面内容来学习科学。
游戏指导:①注意游戏的科学性、趣味性、规则性。要保证游戏内容知识是准确的,符合科学教育的目的,游戏内容要有趣,开展的过程要有变化,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同时要设计简便易行的游戏规则,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②让幼儿有充分活动的机会。要注意让幼儿有充分的操作和活动机会,家长也可以参与游戏,鼓励幼儿克服困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欣赏富有科学教育意义的文学艺术作品
在许多的文艺作品中都富含科技内容,有利于扩展和丰富学前儿童的科学经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帮助学前儿童理解科学概念,为学前儿童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1)科学诗。有科学叙事诗、科学抒情诗、科学儿歌或科学歌谣等。例如诗歌《云彩和风》:
天上的云彩真有趣,天上的风儿真能干。
吹呀吹,云彩变成小白船,竖起桅杆,扬起风帆,小白船,飘呀飘,飘到远处看不见。
吹呀吹,云彩变成大狮子,躬起身子,张开大口,狮子吼呀吼,吓得羊群都逃散。
吹呀吹,云彩变成胖娃娃,头戴帽子,身穿围兜儿,跑来跑去,跟着太阳公公闹着玩。
天上的云彩真有趣,天上的风儿真能干。
(2)科学童话。是用童话的艺术形式向学前儿童传授科学知识,达到童话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一种方法。例如《魔法奶奶的电话》:
魔法奶奶的魔法电话只有四个键,但它能拨通春姐姐、夏哥哥、秋姑姑和冬爷爷的电话。
刚吃完汤圆、拿过压岁钱的卓子急忙要求魔法奶奶打电话叫春姐姐马上回来。卓子说:“冬天没有春天好,冬天要穿厚棉袄,春天可以穿漂亮的裙子放风筝。”
汤豆却说:“还是打电话给夏哥哥好,春天的花粉会让人打喷嚏,夏天赤膊游泳多舒服。还有西瓜大又甜,还有莲花、莲蓬和莲藕!”
小添却要给秋姑姑打电话:“夏天的太阳晒得身上疼,还是风凉的秋天好。秋日的蓝天最好看,柿子、枣子、山楂、玉米……好吃的东西数不清。”
卓子不服气:“我不要绿叶变黄叶,秋雨还不如冬雪好。过年都在冬天过,过年还有压岁钱,四季里面冬季好!”
魔法奶奶拍手笑:“兜了一圈又说冬天好,我说四季也像娃娃脸,有时开心有时哭,无论是哭还是笑,每个娃娃我都爱。”
忽然听见电话响,春姐姐打电话来了:“现在刚刚过二月,我正准备出门来,大家耐心等一等,哪个娃娃最乖,我送一朵报春花。”
(3)科学故事。它把科学技术上的发现、发明及发展,常见自然现象的科学道理,动植物的生活习性或其他物体的特征、性能等知识融于有人物、情节的故事之中。例如:《在海上》:
大海的夜,十分宁静。海里的动物躺在还妈妈的怀里,静静地睡着了。
咦,那章鱼怎么不睡呢?你看,它的两个触手还围着身体四周,不停地绕动哩!其实呀,它早就进入梦乡了。原来,章鱼有许多触手。它睡觉的时候,除掉两个触手围着身体四周不停地绕动外,其余所有的触手都卷起来睡着了。这些卷起来的触手往往睡得很死,不容易弄醒。但是,那两只不停地绕动的触手可清醒呢,只要一有东西碰到,它就会马上跳起来。这样,章鱼可以安心地睡觉,不怕敌人侵袭了。我暗暗地佩服章鱼真有办法!
河豚睡觉才有意思哩。它将身子弯起来,用水草或石子作靠背。白天,它的身子是褐色和深绿色的,但此刻睡觉时,却变成浅灰色,鳍和尾多为黑色。有了这一层保护色,敌人很难发现它,河豚也可以安心地做甜蜜的梦了。
大海里,睡觉最有气派的动物,恐怕是海象。你看,几百只海象像开会一般地挤在一块,睡得多有趣呀。这些海象睡觉的时候,总有一只海象不睡,给大伙儿站岗放哨,做保卫工作。海象的纪律很严明,如果站岗的海象疲倦了,上下眼皮直打架,必须推醒旁边的同伴“换岗”,才能去美美地睡觉。这样,一只换一只地轮流站岗放哨,大家才能睡得又甜又香!
(4)谜语。通过隐喻和暗示,提供某些根据和线索供人猜测的一种隐语。例如《鹅》:
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褂子,
走路摆架子,说话伸脖子。
(5)歌曲。低幼儿童的许多歌曲都是描述自然现象或者自然物的,例如《夏天的大雷雨》等。
指导要点:①挖掘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恰当运用。②融会贯通,使用各种方法将文学艺术作品运用到实践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幼儿最好的科学教育便是让幼儿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相信通过具有探索性的科学环境的创设、打造,再加上家长对幼儿科学探究行为的正确解读和有力的支持,可以非常顺利地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从而助力幼儿主动地探索未知,积累科学常识,思考科学问题,养成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