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放养”vs 小学“圈养”孩子如何适应?(第八期)
发布日期:2025-04-08 16:45:01 来源: 点击次数:0
李宜田,汉中市幼儿园二级教师,园级教学能手,汉中市幼儿园教研之星,家长评分满分教师,在园内多项比赛中获得奖项,积极参与市级课题研究。
幼儿园和小学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两个重要的阶段,但这两个阶段的教育方式和环境却有着显著的不同。幼儿园通常被认为是“放养”式的教育,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和个性培养;而小学则更倾向于“圈养”式的教育,强调纪律和规范。这种转变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帮助孩子顺利适应这种变化,成为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幼儿园的“放养”教育
在幼儿园,孩子们通常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和玩耍。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是尊重孩子的天性,鼓励他们通过游戏和探索来学习。这种“放养”式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然而,这种自由的环境也可能让孩子在面对小学的严格规范时感到不适应。
小学的“圈养”教育
进入小学后,孩子们需要适应更加结构化的学习环境。小学教育强调纪律、规则和任务完成,孩子们需要按时完成作业、遵守课堂纪律、参加考试等。这种“圈养”式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律性,但也可能让孩子感到压力和束缚。
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为了帮助孩子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幼小衔接显得尤为重要。幼小衔接不仅包括知识的衔接,更重要的是任务意识、时间管理、自我控制等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里我们怎么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呢?
讨论——什么是任务意识?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任务意识吗?
任务就是老师要求的要做到。
任务就是每天按时吃饭,不剩饭。
任务就是每天背书包去幼儿园。
任务就是发筷子,擦桌子。
寻找——幼儿园的小任务
我们幼儿园里有哪些任务呢?为了加深幼儿对“任务”的理解,大家决定去找找身边的任务。
(一)小小值日生:培养责任感
在幼儿园,每个班级都会设立“小小值日生”的角色,让孩子们轮流负责班级的日常事务,如整理玩具、分发餐具等。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可以逐渐培养起责任感和任务意识,为将来在小学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做好准备。
(二)任务记录卡:提升时间管理能力
在集体活动、户外游戏以及区域游戏时,教师引入“任务记录卡”的概念,让孩子们每天记录自己完成的任务,如画画、搭积木、运动、阅读等。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可以学会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逐步培养起时间管理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因为孩子们需要按时完成作业和复习任务。每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就可以打上“√”,没有完成就打上“×”,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不仅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任务进度,还能感受到完成任务带来的成就感。任务记录卡还可以激发孩子们的竞争意识,鼓励他们主动完成任务。
(三)任务分享会:学会表达与反思
每周五下午都是汉中市幼儿园的任务分享会,各班让孩子们有机会在班级中分享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感受。比如,一个孩子可以分享自己是如何整理书包的,另一个孩子可以分享自己是如何完成一幅绘画作品的。通过分享,孩子们不仅能锻炼表达能力,还能从同伴的经验中学到新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反思任务完成的过程,比如“你觉得哪一部分最难?”、“下次你会怎么做得更好?”这种反思能力对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至关重要。
(四)家庭任务计划:家园共育的桥梁
任务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在幼儿园中进行,家庭的支持同样重要。幼儿园可以设计“我是家里的小主人”,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每日或每周的任务清单。比如,孩子在家需要完成的任务可能包括整理玩具、帮忙摆餐具、自己穿衣服等。家长可以通过拍照或记录的方式,将孩子完成任务的情况反馈给老师。这种家园共育的方式,不仅能让孩子在家庭中延续任务意识,还能增强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参与感。
从幼儿园的“放养”到小学“圈养”孩子的成长需要一步一步的过渡。任务意识的培养是幼小衔接的重要环节,通过小小值日生、任务记录卡、任务分享会会、家庭任务计划和任务角色扮演等活动,幼儿园可以帮助孩子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方式。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平稳过渡的环境,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更加自信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