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最新动态 >

墨香盈月 书海泛舟——教师读书心得(第一期)

微课题研究:

教师专业成长的“隐形翅膀”

教师  王依杨

微信图片_20250709170136

翻开《做个研究型教师》这本书,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教育研究的大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曾以为“课题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专属领域,离一线教师的生活很遥远,但徐世贵和李淑红老师的文字却让我豁然开朗:原来真正的教育研究就藏在每日与孩子的互动中,藏在那些看似寻常却充满教育契机的细节里。 


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微课题研究”的理念。过去,我总认为研究需要宏大的选题和复杂的流程,但作者却用幼儿园里的真实案例告诉我,研究可以小到“如何引导小班幼儿主动整理玩具”“如何通过绘本阅读缓解幼儿入园焦虑”。比如我们班曾有个孩子午睡时总是哭闹,我尝试用安抚音乐、陪伴玩偶等方法,但效果甚微。后来受书中启发,我将这一问题作为微课题,记录孩子的行为表现,分析背后的心理需求,并尝试调整午睡环境、建立睡前仪式感。经过一个月的观察和调整,孩子逐渐适应了午睡。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微课题研究不是负担,而是帮助教师从“凭经验解决问题”转向“用科学方法优化教育行为”的桥梁。 

书中对微课题实施流程的拆解,更是为一线教师提供了“脚手架”。从优选贴近实际的课题,到用“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思路设计方案,再到用“行动—反思—改进”的循环推进研究,每一步都紧贴教育现场。例如,在“如何培养中班幼儿自主取餐习惯”的微课题中,我借鉴书中的方法,先观察幼儿取餐时的典型问题(如洒饭、挑食),再通过环境调整(如设置取餐流程图)、同伴示范、游戏化练习等方式干预,最后用照片、视频记录幼儿的变化。这种“小题深做”的方式,不仅让研究目标更清晰,也让我更关注教育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合上这本书,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过去,我常把工作中的困惑归咎于“孩子个性特殊”或“家长配合度低”,却很少思考如何通过系统研究寻找突破。微课题研究就像一盏灯,照亮了那些曾被忽视的教育现场:一次失败的集体教学、一个总爱抢玩具的孩子、一场未能达成目标的区域活动……这些都可以成为研究的起点。正如作者所言:“教师的研究不是为了发表文章,而是为了改进教学,为了看见每一个具体的孩子。” 

《做个研究型教师》带给我的不仅是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让我明白,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等待“重点课题”的机遇,而是主动在琐碎中寻找价值,在问题中探索答案。当我们将教室变成实验室,将教育行为转化为研究行动时,那些曾经困扰我们的难题,终将成为托举专业能力的阶梯。微课题研究,正是幼儿教师破茧成蝶的那对“隐形翅膀”。 



上一篇 学前有法,善育有规——汉中市幼儿园《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

下一篇 汉中市幼儿园幼教集团“做孩子们心中的好老师”师德师风演讲展播...